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 第13-32页 |
1.1 孕期UI发病率高,产后有所下降 | 第14-15页 |
1.2 目前对SUI的研究主要处于二级预防阶段 | 第15-16页 |
1.3 产前PFMT预防SUI有效性的证据 | 第16-18页 |
1.4 孕产妇SUI高危筛查工具尚待探索 | 第18-19页 |
1.5 盆底超声检查对孕产妇SUI的风险预测具有一定优势 | 第19-23页 |
1.6 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的方法学考虑 | 第23-29页 |
1.7 研究问题与假设 | 第29-30页 |
1.8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0-31页 |
1.9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32-38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2.4 本研究的医学伦理学考虑 | 第37-38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 | 第38-75页 |
3.1 孕期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及验证 | 第38-55页 |
3.1.1 孕妇纳入情况 | 第38-40页 |
3.1.2 孕期SUI组与非SUI组孕期相关因素及盆底超声参数的比较 | 第40-42页 |
3.1.3 孕期SUI的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2-50页 |
3.1.4 孕期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 | 第50-51页 |
3.1.5 孕期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验证 | 第51-52页 |
3.1.6 孕期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临床有用性 | 第52-53页 |
3.1.7 模型A、C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 第53-55页 |
3.2 孕期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应用 | 第55-59页 |
3.2.1 产妇纳入情况 | 第55页 |
3.2.2 SUI高危孕妇产前PFMT实施情况 | 第55-56页 |
3.2.3 产前实施PFMT的依从性 | 第56页 |
3.2.4 SUI发生率从孕期到产后1个月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56-57页 |
3.2.5 产后1个月SUI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 第57-58页 |
3.2.6 产前PFMT对产后1个月SUI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 产后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及验证 | 第59-70页 |
3.3.1 产妇纳入情况 | 第59-61页 |
3.3.2 产后分娩情况 | 第61-62页 |
3.3.3 产后SUI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2-66页 |
3.3.4 产后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 | 第66-67页 |
3.3.5 产后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验证 | 第67页 |
3.3.6 产后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临床有用性 | 第67-70页 |
3.4 产后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应用 | 第70-75页 |
3.4.1 产后PFMT的实施情况 | 第70-71页 |
3.4.2 产后PFMT的依从性 | 第71-72页 |
3.4.3 SUI发生率从孕期到产后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72页 |
3.4.4 产后3个月SUI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 第72-73页 |
3.4.5 产后PFMT对产后SUI的影响 | 第73-75页 |
第4章 讨论 | 第75-88页 |
4.1 孕期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及验证 | 第75-79页 |
4.1.1 孕期SUI的发生现状 | 第75页 |
4.1.2 孕期SUI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5-76页 |
4.1.3 孕期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 第76-77页 |
4.1.4 孕期SUI预测模型的临床有用性 | 第77-78页 |
4.1.5 本研究的优势及局限性 | 第78-79页 |
4.2 孕期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应用 | 第79-81页 |
4.3 产后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及验证 | 第81-85页 |
4.3.1 产后SUI发生现状 | 第81页 |
4.3.2 产后SUI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81-83页 |
4.3.3 产后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 第83-84页 |
4.3.4 产后SUI预测模型的临床有用性 | 第84页 |
4.3.5 本研究的优势及局限性 | 第84-85页 |
4.4 产后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应用 | 第85-88页 |
第5章 小结 | 第88-92页 |
5.1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 第88-89页 |
5.1.1 孕期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及验证 | 第88页 |
5.1.2 孕期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应用 | 第88-89页 |
5.1.3 产后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及验证 | 第89页 |
5.1.4 产后SUI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应用 | 第89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89-90页 |
5.3 研究局限性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12页 |
附录 | 第112-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