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志贺氏菌的简介 | 第11页 |
1.2 志贺氏菌致病的毒力基因 | 第11-12页 |
1.2.1 由毒力大质粒编码的侵袭区毒力蛋白 | 第11页 |
1.2.2 由毒力大质粒侵袭区外部基因编码的毒力蛋白 | 第11-12页 |
1.2.3 染色体上编码的相关毒力蛋白 | 第12页 |
1.3 密度感应系统的简介 | 第12页 |
1.4 密度感应系统信号分子在细菌中的类型 | 第12-15页 |
1.4.1 I类信号系统 | 第12-13页 |
1.4.2 II型信号分子系统 | 第13-14页 |
1.4.3 III型诱导子系统 | 第14-15页 |
1.5 密度感应系统信号分子的化学组成分类 | 第15-17页 |
1.5.1 革兰氏阴性菌中AHL的类型 | 第15-16页 |
1.5.2 革兰氏阳性菌中的短肽(AIP)信号分子 | 第16-17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弗氏 2a志贺菌密度感应系统缺失基因回复株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 | 第18-38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2.2 材料 | 第19-21页 |
2.2.1 质粒与菌株 | 第19页 |
2.2.2 实验所用仪器和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2.2.1 实验中所用到的主要仪器 | 第19页 |
2.2.2.2 实验中所用到的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2.3 培养基的配制及所用抗生素的浓度 | 第19-20页 |
2.2.4 双向凝胶电泳所用试剂的配制 | 第20-21页 |
2.2.5 胶内酶切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21页 |
2.3 方法 | 第21-29页 |
2.3.1 弗氏 2a志贺菌301密度感应系统缺失基因回复株的构建 | 第21-24页 |
2.3.1.1 引物设计、合成及DNA的测序 | 第21-22页 |
2.3.1.2 密度感应系统缺失基因回复株 301/pPro-lsrBFK的构建 | 第22-24页 |
2.3.1.3 重组质粒pPro-lsrBFK电击转化301感受态 | 第24页 |
2.3.1.4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24页 |
2.3.2 密度感应系统缺失回复株在分子水平上的验证 | 第24页 |
2.3.3 密度感应系统缺失回复株与野生株 301,MG1655 生长状态的测定 | 第24-25页 |
2.3.4 密度感应系统信号分子AI-2 的检测 | 第25页 |
2.3.5 密度感应系统缺失回复株与野生株 301,MG1655 生长优势的比较 | 第25-26页 |
2.3.6 缺失基因回复株 301/pPro-lsrBFK与野生株301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26-28页 |
2.3.6.1 样品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6.2 双向凝胶电泳 | 第27-28页 |
2.3.7 脱色及扫胶 | 第28-29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2.4.1 密度感应系统缺失回复株的构建与验证 | 第29-30页 |
2.4.2 回复株 301/pPro-lsrBFK与野生株 301,MG1655 生长状态的测定 | 第30-31页 |
2.4.3 密度感应系统信号分子AI-2 的检测 | 第31-33页 |
2.4.4 密度感应系统缺失回复株 301/pPro-lsrBFK与野生株 301,MG1655 生长优势的比较 | 第33-36页 |
2.4.4.1 缺失回复株 301/pPro-lsrBFK与301野生株的生长优势 | 第33-34页 |
2.4.4.2 缺失回复株 301/pPro-lsrBFK与MG1655 菌株的生长优势 | 第34-36页 |
2.4.5 缺失回复株 301/pPro-lsrBFK与弗氏这贺菌301野生株双向电泳图谱比较 . 29 | 第36页 |
2.5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弗氏 2a志贺菌密度感应系统完整基因回复株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 | 第38-61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38页 |
3.2 材料 | 第38-40页 |
3.2.1 质粒与菌株 | 第38-39页 |
3.2.2 实验所用仪器和主要试剂 | 第39页 |
3.2.2.1 实验中所用到的主要仪器 | 第39页 |
3.2.2.2 实验中所用到的主要试剂 | 第39页 |
3.2.3 培养基的配制及所用抗生素的浓度 | 第39-40页 |
3.3 方法 | 第40-45页 |
3.3.1 弗氏 2a志贺菌301密度感应系统完整基因回复株的构建 | 第40-43页 |
3.3.1.1 引物设计、合成及DNA的测序 | 第40页 |
3.3.1.2 密度感应系统完整基因回复株 301/pET28a-lsrKG的构建 | 第40-43页 |
3.3.1.3 重组质粒pET28a-lsrKG电击转化301感受态 | 第43页 |
3.3.1.4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43页 |
3.3.2 密度感应系统完整基因回复株在分子水平上的验证 | 第43页 |
3.3.3 密度感应系统缺失回复株 301/ pET28a-lsrKG与野生株 301,MG1655 生长状态的测定 | 第43-44页 |
3.3.4 完整基因回复株 301/ pET28a-lsrKG与野生株 301,MG1655 生长优势的比较 | 第44页 |
3.3.5 完整基因回复株 301/ pET28a-lsrKG与野生株301比较蛋白质组学比较 | 第44-45页 |
3.3.5.1 样品的制备 | 第44页 |
3.3.5.2 双向凝胶电泳 | 第44页 |
3.3.5.3 脱色及扫胶 | 第44页 |
3.3.5.4 胶内酶切 | 第44-45页 |
3.3.5.5 胰酶酶解肽段的质谱检测 | 第45页 |
3.3.5.6 质谱检测结果的数据库查询 | 第45页 |
3.3.5.7 蛋白质表达情况分析 | 第45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5-56页 |
3.4.1 完整基因回复株 301/ pET28a-lsrKG的构建与验证 | 第45-47页 |
3.4.2 完整基因回复株 301/ pET28a-lsrKG与野生株 301,MG1655 生长状态的测定 | 第47-48页 |
3.4.3 完整基因回复株 301/ pET28a-lsrKG与野生株 301,MG1655 生长优势的比较 | 第48-54页 |
3.4.3.1 完整基因回复株 301/ pET28a-lsrKG与301野生株的生长优势 | 第48-51页 |
3.4.3.2 301/pET28a-lsrKG与MG1655 的生长优势实验结果 | 第51-54页 |
3.4.4 完整基因回复株 301/pET28a-lsrK-G与野生株301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54-56页 |
3.4.4.1 双向凝胶电泳图谱 | 第54页 |
3.4.4.2 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结果 | 第54-56页 |
3.5 讨论 | 第56-6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4.1 结论 | 第61-62页 |
4.1.1 构建了密度感应系统缺失基因回复株 301/pPro-lsrBFK和密度感应系统完整基因回复株 301/pET28a-lsrKG,并对其生长状态进行检测 | 第61页 |
4.1.2 检测了弗氏 2a志贺菌301密度感应系统信号分子AI-2 的存在 | 第61页 |
4.1.3 检测了密度感应系统缺失基因回复株 301/pPro-lsrBFK和密度感应系统完整基因回复株 301/pET28a-lsrKG,与野生株 301,MG1655 的生长优势 | 第61-62页 |
4.1.4 构建菌株的双向电泳图谱 | 第62页 |
4.2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附录2 实验中所用仪器设备 | 第71-72页 |
附录3 实验中所用试剂 | 第72-74页 |
附录4 各种试剂盒使用步骤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