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1-14页 |
1.2.1 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2.2 本文研究的可行性 | 第12-14页 |
1.3 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世界历史语境中的科技创新中心转移 | 第18-30页 |
2.1 第一次科技革命中英国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概况 | 第18-21页 |
2.1.1 英国的崛起及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 | 第18-19页 |
2.1.2 第一次科技革命中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 | 第19-21页 |
2.2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德等国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概况 | 第21-24页 |
2.2.1 美、德等国的崛起及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 | 第21-23页 |
2.2.2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 | 第23-24页 |
2.3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2.3.1 美国的崛起及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 | 第25-26页 |
2.3.2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 | 第26页 |
2.4 科技革命中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经验 | 第26-27页 |
2.5 科技创新中心的模型建构 | 第27-30页 |
第三章 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现实观照 | 第30-44页 |
3.1 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必要性分析 | 第30-33页 |
3.1.1 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在中国的意义 | 第31-32页 |
3.1.2 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在国际的意义 | 第32-33页 |
3.2 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8页 |
3.2.1 云南的崛起及科技创新中心的建立 | 第34-35页 |
3.2.2 中国对云南的重托及独特区位优势 | 第35-36页 |
3.2.3 南亚东南亚现阶段的科技发展需求 | 第36-38页 |
3.3 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问题 | 第38-44页 |
3.3.1 科技创新力相对不足 | 第38-39页 |
3.3.2 科技政策力相对欠缺 | 第39-40页 |
3.3.3 南亚与东南亚各国科技需求的差异化相对明显 | 第40-42页 |
3.3.4 人才培养实力相对落后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支撑 | 第44-48页 |
4.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第44页 |
4.2 创立科技转化平台 | 第44-45页 |
4.3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 第45-46页 |
4.4 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第46页 |
4.5 强化云南特色产业发展 | 第46-47页 |
4.6 加强高校人才教育国际化培养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A(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