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乙酰丙酸概述 | 第15-18页 |
1.2.1 乙酰丙酸的基本特性 | 第15页 |
1.2.2 乙酰丙酸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1.2.3 乙酰丙酸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 紫茎泽兰概述 | 第18-19页 |
1.3.1 紫茎泽兰危害 | 第18页 |
1.3.2 紫茎泽兰的利用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1.5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创新点 | 第20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紫茎泽兰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2页 |
2.1.2 试验步骤 | 第22-23页 |
2.2 乙酰丙酸含量测定 | 第23-25页 |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2 波长扫描及稳定性试验 | 第24页 |
2.2.3 工作曲线的建立 | 第24-25页 |
2.3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2.3.2 试验步骤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葡萄糖制取乙酰丙酸的研究 | 第28-74页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28-29页 |
3.2 试验方法与设计 | 第29-32页 |
3.2.1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29-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71页 |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32-38页 |
3.3.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四章 多糖制取乙酰丙酸的研究 | 第74-106页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74-75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74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74-75页 |
4.2 试验方法与设计 | 第75-76页 |
4.2.1 试验方法 | 第75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75-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103页 |
4.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76-80页 |
4.3.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0-10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3-106页 |
第五章 紫茎泽兰制取乙酰丙酸的反应条件优化 | 第106-124页 |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106-107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106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106-107页 |
5.2 试验方法与设计 | 第107页 |
5.2.1 试验方法 | 第107页 |
5.2.2 试验设计 | 第10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23页 |
5.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107-111页 |
5.3.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1-12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六章 分子筛催化紫茎泽兰制取乙酰丙酸的动力学研究 | 第124-130页 |
6.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124-125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124页 |
6.1.2 试验仪器 | 第124-125页 |
6.1.3 试验方法 | 第125页 |
6.2 分子筛催化紫茎泽兰水解制取乙酰丙酸的动力学拟合 | 第125-128页 |
6.2.1 水解模型的建立 | 第125-126页 |
6.2.2 动力学拟合 | 第126-12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30-134页 |
7.1 结论 | 第130-131页 |
7.2 展望 | 第131-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