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影响下的湖北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4 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 第11-14页 |
1.4.1 历史文化的失忆 | 第11-12页 |
1.4.2 生态意识的淡薄 | 第12-13页 |
1.4.3 设计形式的趋同 | 第13-14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3 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33页 |
2.1 国内外地域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2.1.1 国外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 第18页 |
2.1.2 国内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2.2.1 国内文献梳理 | 第19-21页 |
2.2.2 国外文献整合 | 第21-23页 |
2.3 国内外地域性城市景观实例分析 | 第23-33页 |
2.3.1 国内地域性城市景观的实例分析 | 第23-28页 |
2.3.2 国外地域性景观的实例分析 | 第28-30页 |
2.3.3 实例启发 | 第30-33页 |
第3章 楚文化与湖北城市景观的渗透 | 第33-61页 |
3.1 楚文化的概述 | 第33-39页 |
3.1.1 楚文化的历史渊源 | 第33-35页 |
3.1.2 楚文化的美学思想 | 第35-38页 |
3.1.3 楚文化的精神内涵 | 第38-39页 |
3.2 楚文化的艺术理论研究 | 第39-49页 |
3.2.1 楚文化中的绘画艺术 | 第40-41页 |
3.2.2 楚文化中的色彩美学 | 第41-44页 |
3.2.3 楚文化中的符号语言 | 第44-47页 |
3.2.4 楚文化中的空间意象 | 第47-49页 |
3.3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 | 第49-51页 |
3.3.1 城市景观设计的内涵 | 第49-50页 |
3.3.2 城市景观设计的特征 | 第50-51页 |
3.4 楚文化对湖北城市景观的影响 | 第51-53页 |
3.4.1 楚文化对湖北地区人文风情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2 楚文化对湖北城市环境的影响 | 第52-53页 |
3.5 楚文化与湖北城市景观的融合与渗透 | 第53-61页 |
3.5.1 物质文化的融合 | 第53-58页 |
3.5.2 非物质文化的渗透 | 第58-61页 |
第4章 楚文化特征的景观设计要素塑造途径 | 第61-70页 |
4.1 艺术形式的寓意与展现 | 第61-62页 |
4.1.1 景观小品的展现 | 第61-62页 |
4.1.2 雕塑的寓意 | 第62页 |
4.2 色彩形象的表现与象征 | 第62-64页 |
4.2.1 建筑色彩形象的表现 | 第63页 |
4.2.2 景观小品色彩情感的象征 | 第63-64页 |
4.3 图案元素的提炼与重塑 | 第64-68页 |
4.3.1 楚图案元素的提炼融合 | 第65-67页 |
4.3.2 重塑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观要素 | 第67-68页 |
4.4 空间布局的意象表达 | 第68-70页 |
第5章 楚文化影响下的湖北城市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 第70-81页 |
5.1 楚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设计原则 | 第70-72页 |
5.1.1 标识性原则 | 第70页 |
5.1.2 生态性原则 | 第70页 |
5.1.3 科学与艺术结合原则 | 第70-71页 |
5.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71页 |
5.1.5 创新原则 | 第71-72页 |
5.2 传承楚文化的湖北城市景观设计策略 | 第72-81页 |
5.2.1 特征明确的建筑景观塑造 | 第72-73页 |
5.2.2 个性鲜明的主体景观塑造 | 第73-75页 |
5.2.3 整体统一的城市标识系统塑造 | 第75-77页 |
5.2.4 生动亲切的公共设施塑造 | 第77-78页 |
5.2.5 和谐共生的城市景观形态塑造 | 第78-79页 |
5.2.6 瞩目丰富的景观事件活动策划 | 第79-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