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重轨热处理过程换热系数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重轨喷雾实验 | 第16-27页 |
2.1 喷雾冷却系统结构设计 | 第16-18页 |
2.1.1 水路和气路结构设计图 | 第16-17页 |
2.1.2 电路结构设计图 | 第17-18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18-20页 |
2.2.1 加热系统 | 第18页 |
2.2.2 冷却系统 | 第18-19页 |
2.2.3 控制系统 | 第19页 |
2.2.4 采集系统 | 第19-20页 |
2.3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3.1 重轨规格与钢种 | 第20-21页 |
2.3.2 测温点的布置 | 第21页 |
2.4 实验考虑的因素 | 第21-22页 |
2.5 实验方案 | 第22-23页 |
2.5.1 水流量对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的影响 | 第22页 |
2.5.2 气体压强对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的影响 | 第22页 |
2.5.3 轨头喷嘴距离轨头高度对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的影响 | 第22-23页 |
2.6 实验步骤 | 第23-24页 |
2.7 实验结果 | 第24-2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重轨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的计算分析 | 第27-39页 |
3.1 计算综合换热系数的基本理论 | 第27-28页 |
3.1.1 传热问题的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 第27页 |
3.1.2 对流换热 | 第27-28页 |
3.1.3 相变潜热 | 第28页 |
3.2 重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3.2.1 材料属性 | 第28-30页 |
3.2.2 有限元模型 | 第30页 |
3.3 计算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的方法 | 第30-32页 |
3.4 计算钢轨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程序的编写 | 第32页 |
3.5 表面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的分析 | 第32-35页 |
3.6 九组实验方案下的表面综合换热系数 | 第35-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重轨表面综合换热系数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39-43页 |
4.1 水流量对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 气体压强对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 轨头喷嘴距离轨头高度对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的影响 | 第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5 重轨温度场和残余应力的分析 | 第43-52页 |
5.1 建立重轨有限元热—结构耦合模型 | 第43-44页 |
5.2 重轨温度分析 | 第44-47页 |
5.2.1 重轨轨头踏面中心线处的温度分析 | 第44-46页 |
5.2.2 重轨轨头踏面中心线处的相变分析 | 第46-47页 |
5.3 重轨轨底中心线上的轴向应力分析 | 第47-51页 |
5.3.1 不同水流量下轨底中心线上的轴向应力 | 第47-48页 |
5.3.2 不同气压下轨底中心线上的轴向应力 | 第48-49页 |
5.3.3 不同轨头喷嘴距离轨头高度下轨底中心线上的轴向应力 | 第49-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