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6页 |
1.1 稀土发光材料 | 第12-21页 |
1.1.1 稀土光致发光 | 第13-14页 |
1.1.2 量子剪裁发光 | 第14-16页 |
1.1.3 稀土上转换发光 | 第16-19页 |
1.1.4 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 | 第19-21页 |
1.2 等离子体半导体量子点 | 第21-28页 |
1.2.1 自掺杂等离子体半导体量子点 | 第22-27页 |
1.2.2 杂质掺杂等离子体半导体量子点 | 第27-28页 |
1.3 钙钛矿量子点 | 第28-34页 |
1.3.1 钙钛矿量子点的发展 | 第29-32页 |
1.3.2 钙钛矿量子点的结构与光学性质 | 第32-34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34-36页 |
1.5 参考文献 | 第36-46页 |
第二章 等离子体半导体量子点Cu_(2-x)S诱导的上转换荧光增强 | 第46-76页 |
2.1 引言 | 第46-4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2.2.1 Cu_(2-x)S量子点,NaYF_4:Yb~(3+),Er~(3+)纳米粒子的合成及Cu_(2-x)S-MoO_3-NaYF_4复合薄膜的制备 | 第47页 |
2.2.2 结构特性表征 | 第47-48页 |
2.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48-70页 |
2.3.1 结构、形貌和组成的表征 | 第48-52页 |
2.3.2 光学、电学、光热和光电性质 | 第52-60页 |
2.3.3 Cu_(2-x)S-MoO_3-NaYF_4:Yb~(3+),Er~(3+)复合薄膜的上转换荧光增强 | 第60-64页 |
2.3.4 Au-MoO_3-NaYF_4:Yb~(3+),Er~(3+)和Cu_(2-x)S-MoO_3-NaYF_4:Yb~(3+),Er~(3+)复合薄膜的上转换荧光动力学 | 第64-65页 |
2.3.5 Cu_(2-x)S-MoO_3-NaYF_4:Yb~(3+),Er~(3+)复合薄膜的上转换增强机理 | 第65-70页 |
2.4 小结 | 第70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第三章 多种物理效应引起的协同上转换增强和角度依赖的防伪应用 | 第76-112页 |
3.1 引言 | 第76-7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7-79页 |
3.2.1 Cu_(2-x)S量子点的合成 | 第77页 |
3.2.2 NaYF_4:Yb~(3+)(20%),Er~(3+)(2%)@NaYF_4:Yb~(3+)(10%),Nd~(3+)(10%)UCNP的合成 | 第77页 |
3.2.3 Cu_(2-x)S/MoO_3/NaYF_4:Yb~(3+),Er~(3+)@NaYF_4:Yb~(3+),Nd~(3+)复合薄膜制备 | 第77-78页 |
3.2.4 测量和表征 | 第78-7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9-104页 |
3.3.1 PMMA/NaYF_4:Yb~(3+),Er~(3+),Tm~(3+)复合光子晶体中上转换白光发射的调制 | 第79-85页 |
3.3.2 Cu_(2-x)S量子点的结构、形貌表征和光学性质 | 第85-91页 |
3.3.3 多波长泵浦下Cu_(2-x)S量子点对上转换荧光的增强作用 | 第91-93页 |
3.3.4 OPC/Cu_(2-x)S/MoO_3/NaYF_4中的三阶上转换荧光增强 | 第93-101页 |
3.3.5 角度依赖型红外防伪 | 第101-104页 |
3.4 小结 | 第104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第四章 mCu_(2-x)S@SiO_2@RE2O_3核壳纳米复合材料诱导的上转换荧光增强及应用 | 第112-148页 |
4.1 引言 | 第112-11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13-115页 |
4.2.1 Cu_(2-x)S量子点的合成 | 第113页 |
4.2.2 mCu_(2-x)S@SiO_2@Y2O_3:Yb~(3+),Er~(3+)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113-114页 |
4.2.3 mCu_(2-x)S@SiO_2@Y2O_3:Yb~(3+),Er~(3+)薄膜和SiO_2@Y2O_3:Yb~(3+),Er~(3+)薄膜的制备 | 第114页 |
4.2.4 mCu_(2-x)S@SiO_2@Er2O_3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114页 |
4.2.5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 第114-115页 |
4.2.6 测试与表征 | 第11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40页 |
4.3.1 mCu_(2-x)S@SiO_2@Y2O_3:Yb~(3+),Er~(3+)核壳复合材料 | 第115-125页 |
4.3.2 指纹识别应用 | 第125页 |
4.3.3 mCu_(2-x)S@SiO_2@Er2O_3纳米复合材料 | 第125-133页 |
4.3.4 mCSE上转换材料敏化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第133-140页 |
4.4 小结 | 第140-141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141-148页 |
第五章 铈和镱共掺杂卤化物钙钛矿量子点提高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研究 | 第148-172页 |
5.1 引言 | 第148-14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49-151页 |
5.2.1 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的合成 | 第149-150页 |
5.2.2 钙钛矿量子点涂覆硅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 第150页 |
5.2.3 涂覆钙钛矿量子点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测量 | 第150页 |
5.2.4 测试与表征 | 第150-15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51-167页 |
5.3.1 稀土掺杂的钙钛矿量子点结构表征 | 第151-154页 |
5.3.2 稀土掺杂钙钛矿量子点的发射光谱 | 第154-159页 |
5.3.3 稀土掺杂的钙钛矿量子点用于提高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 第159-167页 |
5.4 小结 | 第167页 |
5.5 参考文献 | 第167-172页 |
第六章 镱掺杂钙钛矿量子点中卤化物空位光致发光和量子剪裁发光的研究. | 第172-190页 |
6.1 引言 | 第172-173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73-174页 |
6.2.1 CsPbCl_3钙钛矿量子点的合成 | 第173页 |
6.2.2 测试与表征 | 第173-17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74-186页 |
6.3.1 稀土掺杂钙钛矿量子点结构表征 | 第174-177页 |
6.3.2 温度依赖的发光光谱 | 第177-180页 |
6.3.3 温度依赖的PL光谱的拟合分析 | 第180-186页 |
6.4 小结 | 第186页 |
6.5 参考文献 | 第186-19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0-194页 |
7.1 结论 | 第190-192页 |
7.2 展望 | 第192-194页 |
作者简介以及在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4-198页 |
致谢 | 第198-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