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工艺美术理论论文--工艺美术评论、欣赏论文

“眼”的符号意义及其设计应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8-14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现状分析第9-11页
        1.2.1 关于符号学的研究第9页
        1.2.2 关于符号学应用于设计行为的研究第9-10页
        1.2.3 关于“眼”符号的研究第10-11页
    1.3 研究的方法与目的、意义第11-14页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3.1.1 研究的目的第11页
            1.3.1.2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3.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12-13页
        1.3.3 技术路线图第13-14页
第2章 符号学之于设计第14-18页
    2.1 符号学及符号学原理第14-16页
        2.1.1 符号学要点第14-15页
        2.1.2 符号学与视觉符号第15-16页
    2.2 “眼”视觉符号化的符号学界定第16-18页
第3章 历史中“眼”符号的产生和发展第18-28页
    3.1 “眼”是一种符号第18-19页
    3.2 历史中“眼”符号的出现第19-28页
        3.2.1 文字指代演变、延伸与补充修辞第19-20页
        3.2.2 神话及宗教崇拜第20-23页
        3.2.3 还原与象征的整体形象中第23-25页
        3.2.4 单体仿生造物第25-26页
        3.2.5 单体的艺术夸大及应用第26-28页
第4章 现代“眼”视觉符号的意义与特性第28-37页
    4.1 现代“眼”符号的意义生成和发展第28-29页
        4.1.1 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眼”符号多重意义的源泉第28-29页
        4.1.2 精神文化审美——“眼”符号多重意义的拓展和升华第29页
        4.1.3 语境补充——“眼”符号多重意义的语用关系第29页
    4.2 现代设计中“眼”视觉符号的意义解读分析第29-33页
        4.2.1 视觉第30页
        4.2.2 情感与表情第30-31页
        4.2.3 表情与品性第31-32页
        4.2.4 意境营造第32-33页
        4.2.5 文化与思想的理想化第33页
    4.3 现代“眼”视觉符号的语义特征第33-37页
        4.3.1 任意性和非任意性第34页
        4.3.2 象征性和审美性第34-35页
        4.3.3 稳定性和流变性第35页
        4.3.4 开放性第35-36页
        4.3.5 语构的非闭锁性第36-37页
第5章 现代“眼”符号的设计方法应用探析与启示第37-58页
    5.1 符号的选择第37-40页
        5.1.1 理性、适宜性的基本原则第37-38页
        5.1.2 表征方式的选择与意指第38-40页
            5.1.2.1 像似的第38-39页
            5.1.2.2 指索的第39-40页
            5.1.2.3 象征的第40页
    5.2 语构设计探析第40-51页
        5.2.1 修辞分析第41-44页
            5.2.1.1 明喻第41页
            5.2.1.2 隐喻第41-42页
            5.2.1.3 换喻第42页
            5.2.1.4 提喻第42-43页
            5.2.1.5 寓意第43页
            5.2.1.6 不可能性第43-44页
        5.2.2 “眼”视觉符号设计应用方法分析第44-51页
            5.2.2.1 抽象形和具象形第45-46页
            5.2.2.2 变形和变异第46-48页
            5.2.2.3 同构第48-49页
            5.2.2.4 添加组合第49-51页
    5.3 设计启示第51-58页
        5.3.1 语义的延伸,发现更多可能性第51-53页
            5.3.1.1 语义渐深推理第51-52页
            5.3.1.2 通过修辞方法建立联系第52页
            5.3.1.3 添加多个符号第52-53页
        5.3.2 语境与内涵的模糊性应用第53-54页
        5.3.3 赋予叙事层内涵,提升文化价值第54-55页
        5.3.4 避免同质化设计——从众与个性第55-58页
            5.3.4.1 设计手法多样化第55-56页
            5.3.4.2 符合自身需求和定位第56-57页
            5.3.4.3 赋予情感,增强互动第57-58页
第6章 结语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创伤主题研究
下一篇:干扰子图像与位置之间的锁定关系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