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解释的常识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反常识现象及其困境 | 第10-23页 |
第一节 司法实践中的反常识性解释现象 | 第10-13页 |
一、典型的案例 | 第10-11页 |
二、案例中的反常识性解释与公众质疑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学理解释中的反常识解读现象 | 第13-16页 |
一、学理研究中的反常识解释 | 第13-14页 |
二、学者的质疑 | 第14-16页 |
第三节 反常识解释现象凸显的问题 | 第16-20页 |
一、解释目标与公众认同的巨大差异 | 第16-17页 |
二、解释文本与生活事实的背离 | 第17-18页 |
三、解释方法的过度精巧化 | 第18-20页 |
第四节 常识主义刑法解释的提倡 | 第20-23页 |
一、常识主义刑法观的提出 | 第20页 |
二、常识化解释的涵义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刑法常识化解释的必要性 | 第23-29页 |
第一节 常识化解释契合刑法谦抑原则 | 第23-25页 |
一、谦抑原则的本质 | 第24页 |
二、常识化解释有助于限缩不当罚的行为 | 第24-25页 |
三、常识化解释有利于实现刑罚轻缓化 | 第25页 |
第二节 常识化解释有助于刑法的公众认同 | 第25-29页 |
一、更切合公众的规范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 第26-27页 |
二、常识化解释有助于克服“过度解释”的困局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刑法常识化解释的可行性 | 第29-35页 |
第一节 坚实的理论支撑 | 第29-32页 |
一、规范性的行为人类型理论 | 第29-30页 |
二、社会相当性理论 | 第30-31页 |
三、期待可能性理论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生活中超法规阻却违法事由的广泛存在 | 第32-35页 |
一、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存在现象 | 第32-34页 |
二、超法规阻却违法事由成为常识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刑法常识化解释的实现路径 | 第35-42页 |
第一节 划定常识解释范围 | 第35-38页 |
一、对法律文本的解读 | 第35-37页 |
二、对犯罪事实的认定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建构常识化解释的方法 | 第38-42页 |
一、以合理合法为解释原则 | 第39-40页 |
二、以客观事实为解释立场 | 第40-41页 |
三、以结果导向为解释方法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