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5页 |
1.3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3.1 媒介环境学 | 第15-18页 |
1.3.2 数字阅读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数字阅读的崛起与现状 | 第20-29页 |
2.1 数字阅读的崛起 | 第20-21页 |
2.1.1 第一阶段:简略的网络阅读 | 第20页 |
2.1.2 第二阶段:交互的电子阅读器阅读 | 第20-21页 |
2.1.3 第三阶段:便捷的PAD阅读和手机阅读 | 第21页 |
2.2 数字阅读的现状 | 第21-29页 |
2.2.1 数字阅读率连年上升 | 第21-23页 |
2.2.2 阅读内容海量呈现 | 第23-24页 |
2.2.3 手机阅读成主要方式 | 第24-25页 |
2.2.4 人群分布广、付费意愿偏低 | 第25-27页 |
2.2.5 有声阅读日趋流行 | 第27-29页 |
第3章 媒介环境学视角下数字阅读的特征 | 第29-37页 |
3.1 媒介的嬗变与阅读的特征 | 第29-31页 |
3.1.1 黏土时代:阅读的公共性与口头性 | 第29页 |
3.1.2 莎草纸时代:阅读的线性与权威性 | 第29-30页 |
3.1.3 羊皮纸时代:阅读的个体性与静思化 | 第30页 |
3.1.4 纸张时代:阅读的独立性与沉浸化 | 第30-31页 |
3.2 数字媒介的偏向与数字阅读的特征 | 第31-37页 |
3.2.1 数字媒介的感知偏向与阅读的具象性、临场性 | 第31-32页 |
3.2.2 数字媒介的空间偏向与阅读的便利性、大众化 | 第32-33页 |
3.2.3 数字媒介的内容偏向与阅读的碎片化、娱乐化 | 第33-34页 |
3.2.4 数字媒介的社会偏向与阅读的分享性、社交化 | 第34-37页 |
第4章 媒介环境学视角下数字阅读的消极影响 | 第37-44页 |
4.1 数字阅读对个体层面的消极影响 | 第37-40页 |
4.1.1 快速阅读造成高层次认知过程的缺陷和批判能力的匮乏 | 第37-38页 |
4.1.2 激增的数字化信息造成个体的信息超载 | 第38-39页 |
4.1.3 阅读碎片化导致知识碎片化和个人专注能力、反思能力的下降 | 第39-40页 |
4.2 数字阅读对社会层面的消极影响 | 第40-44页 |
4.2.1 个性化、智能化推送,造成社会“信息茧房” | 第40-41页 |
4.2.2 阅读社交化造成群体性孤独 | 第41-42页 |
4.2.3 影响一个民族总体的气质和精神风貌 | 第42-44页 |
第5章 促进数字阅读良性化发展的对策 | 第44-53页 |
5.1 时刻警惕“极端数码主义”,构建和谐的人机协同关系 | 第44-46页 |
5.1.1 倡导精要主义精神,学会信息过滤 | 第44-45页 |
5.1.2 与数字媒介友好相处,构建和谐的人机协同关系 | 第45-46页 |
5.2 倡导“慢阅读”学习理念和生活方式 | 第46-48页 |
5.2.1 提倡减速,“慢学致胜” | 第46-47页 |
5.2.2 普及“慢”的生活哲学 | 第47-48页 |
5.3 注重信息转化、倡导高阶阅读,锻造深层认知和思考能力 | 第48-50页 |
5.3.1 注重信息转化,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 第48-49页 |
5.3.2 推动高阶阅读、深度阅读 | 第49-50页 |
5.4 全力提升公民的网络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 | 第50-53页 |
5.4.1 与时俱进,提升公民的网络素养和媒介素养 | 第50-51页 |
5.4.2 加快公民信息素养的培育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