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生物有机质对黄龙钙华沉积和退化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1 绪论第13-31页
    1.1 黄龙景区及现状概况第13-14页
    1.2 黄龙钙华形成因素概述第14-19页
        1.2.1 钙华概述第14-15页
        1.2.2 钙华沉积的化学成因第15-17页
        1.2.3 钙华沉积的生物成因第17-19页
    1.3 黄龙钙华退化现状第19-22页
    1.4 环境中生物有机质研究概况第22-28页
        1.4.1 生物有机质第22页
        1.4.2 生物有机质组成和结构第22-24页
        1.4.3 生物有机质特性研究进展第24-26页
        1.4.4 生物有机质研究方法进展第26-28页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8-30页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8页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8-30页
    1.6 课题来源及创新点第30-31页
        1.6.1 课题来源第30页
        1.6.2 创新点第30-31页
2 黄龙钙华沉积区水环境分析第31-4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3-34页
        2.1.1 试剂、材料和仪器第33页
        2.1.2 方法第33-3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4-45页
        2.2.1 不同采样点水体pH和电导率季节性变化分析第34-35页
        2.2.2 水体无机离子季节性变化第35-36页
        2.2.3 水体TP、TN、TOC、TIC、TC和COD季节性变化第36-38页
        2.2.4 不同地点相同季节水质主导因子分析第38-45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45-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3 黄龙钙华-生物复合体系有机质分析第48-68页
    3.1 材料第49页
        3.1.1 材料与仪器第49页
    3.2 实验方法第49-55页
        3.2.1 样品采集第49-51页
        3.2.2 生物有机质分离第51-53页
        3.2.3 不同钙华所含生物物质分析方法第53-5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5-66页
        3.3.1 不同类型钙华生物有机质的类别分析第55-57页
        3.3.2 不同类型钙华生物有机质腐化程度分析第57-63页
        3.3.3 不同类型钙华生物有机质官能团分析第63-66页
    3.4 讨论第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4 生物有机质对黄龙原位沉积新鲜钙华性质影响第68-8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8-70页
        4.1.1 主要仪器第68-69页
        4.1.2 实验方法第69-70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0-81页
        4.2.1 钙华沉积速率测定第70-71页
        4.2.2 原位沉积钙华中生物元素C、H、N、S测定第71-73页
        4.2.3 原位沉积钙华生物质组成成分分析第73-74页
        4.2.4 原位沉积钙华晶体参数分析第74-76页
        4.2.5 原位沉积沉积钙华表面官能团分析第76-78页
        4.2.6 原位沉积沉积钙华形貌结构分析第78-81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81-82页
    4.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5 生物有机质对黄龙不同退化型钙华性质影响第83-96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3-84页
        5.1.1 材料与仪器第83页
        5.1.2 实验方法第83-8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84-94页
        5.2.1 不同退化型钙华中C、H、N、S元素测定第84-85页
        5.2.2 不同类型钙华生物质组成成分测定分析第85-88页
        5.2.3 不同退化型钙华晶体参数分析第88-90页
        5.2.4 不同退化型钙华表面官能团分析第90-91页
        5.2.5 不同退化型钙华表观结构分析第91-94页
    5.3 讨论第94-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结论第96-99页
致谢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第109-110页
附录第110-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U(Ⅵ)在粘土岩矿物表面中的吸附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FPGA的快速核素识别方法及其仪器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