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绪论 | 第13-16页 |
1 概念 | 第13页 |
2 流行病学 | 第13页 |
3 急诊创伤后患者低体温管理方案的探索 | 第13-16页 |
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页 |
3.3 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局限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第16-21页 |
1 低体温相关评估 | 第16-17页 |
1.1 评估低体温危险因素 | 第16页 |
1.2 评估生命体征 | 第16-17页 |
1.2.1 监测内容 | 第16-17页 |
1.2.2 监测频率 | 第17页 |
1.3 评估患者主观感受 | 第17页 |
2 预防和分级干预 | 第17-19页 |
2.1 预防措施 | 第17-18页 |
2.2 分级干预措施 | 第18-19页 |
3 评价 | 第19页 |
4 团队协调措施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急诊创伤后患者低体温管理方案的构建 | 第21-49页 |
一、系统评价法 | 第21-2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第21-22页 |
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22页 |
2.3 文献检索流程 | 第22页 |
2.4 文献质量评价与证据分级 | 第22-23页 |
2.5 数据资料提取 | 第23页 |
2.6 文献资料分析 | 第23页 |
2.7 质量控制 | 第23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3-25页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第23-24页 |
3.2 纳入文献的一般资料与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第24页 |
3.3 文献证据整合结果 | 第24-25页 |
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 第25-4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1 成立课题专家小组 | 第25页 |
2.2 形成专家函询问卷 | 第25页 |
2.3 函询专家遴选 | 第25-26页 |
2.4 专家函询过程 | 第26页 |
2.5 指标筛选标准 | 第26页 |
2.6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 第26-27页 |
2.7 质量控制 | 第27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7-46页 |
3.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3.2 专家积极性 | 第28-29页 |
3.3 专家权威程度 | 第29-30页 |
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第30页 |
3.5 德尔菲函询过程 | 第30-38页 |
3.6 各级指标权重与组合权重 | 第38-43页 |
3.7 急诊创伤后患者低体温管理方案及权重 | 第43-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4.1 急诊创伤后患者低体温管理方案具有较好的科学性 | 第46-47页 |
4.1.1 专家函询问卷的科学性 | 第46页 |
4.1.2 专家函询的积极性 | 第46-47页 |
4.1.3 专家函询的可靠性 | 第47页 |
4.2 方案体现了临床急诊创伤后低体温患者的特殊性 | 第47-49页 |
4.2.1 各级指标权重在急诊创伤后患者低体温护理中的临床意义 | 第47-48页 |
4.2.2 方案聚焦于急诊科并结合创伤后低体温患者的临床特点 | 第48-49页 |
第三部分 小结 | 第49页 |
1 结论 | 第49页 |
2 创新性 | 第49页 |
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118页 |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 第53-59页 |
附录二 急诊创伤后患者低体温管理方案专家函询表(第一轮) | 第59-77页 |
附录三 急诊创伤后患者低体温管理方案专家函询表(第二轮) | 第77-97页 |
附录四 文献质量评价工具及证据分级标准 | 第97-102页 |
附录五 纳入文献的资料汇总 | 第102-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