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多自由度电机机种概述 | 第10-11页 |
1.3 多自由度永磁同步电机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3.1 旋转-直线永磁同步电机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2 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旋转-直线-磁悬浮永磁同步电机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多自由度电机中的耦合问题 | 第18-21页 |
1.4.1 转矩-轴向力解耦 | 第18-19页 |
1.4.2 转矩-悬浮力解耦 | 第19-21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双定子多自由度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及原理 | 第23-34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双定子多自由度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 | 第23-24页 |
2.3 外部旋转电机的结构特点 | 第24-25页 |
2.3.1 外部旋转电机定子结构 | 第24-25页 |
2.3.2 外部旋转电机转子结构 | 第25页 |
2.4 内部直线电机结构特点 | 第25-30页 |
2.4.1 内部直线电机初级结构 | 第26-27页 |
2.4.2 内部直线电机次级结构 | 第27页 |
2.4.3 内部直线电机初次级配合 | 第27-30页 |
2.5 电磁轴承结构及特点 | 第30-33页 |
2.5.1 电磁轴承工作原理及结构 | 第30-31页 |
2.5.2 磁轴承径向力分析 | 第31-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双定子多自由度永磁同步电机气隙磁场研究 | 第34-50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气隙磁场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34-35页 |
3.3 旋转磁场的解析计算 | 第35-38页 |
3.3.1 外部旋转电机的建模 | 第35页 |
3.3.2 磁场解析方程的建立 | 第35-37页 |
3.3.3 各求解域磁密计算 | 第37-38页 |
3.4 行波磁场的解析计算 | 第38-43页 |
3.4.1 内部直线电机的建模 | 第38-39页 |
3.4.2 磁场解析方程的建立 | 第39-42页 |
3.4.3 各求解域磁密计算 | 第42-43页 |
3.5 内外气隙磁场分布规律 | 第43-49页 |
3.5.1 充磁方式对内气隙磁场的影响 | 第43-46页 |
3.5.2 充磁方式对外气隙磁场的影响 | 第46-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双定子多自由度永磁同步电机耦合特性研究 | 第50-59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旋转磁场对内部气隙的耦合特性研究 | 第50-54页 |
4.2.1 耦合因数的提出 | 第50-51页 |
4.2.2 充磁方式对耦合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3 极对数对耦合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4 转子轭对耦合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 行波磁场对外部气隙的耦合特性研究 | 第54-57页 |
4.3.1 充磁方式对耦合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2 极对数对耦合性能的影响 | 第56页 |
4.3.3 转子轭对耦合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 双定子多自由度永磁同步电机的抗耦设计原则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双定子多自由度永磁同步电机运行特性研究 | 第59-70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外部旋转电机弱磁扩速性能研究 | 第59-64页 |
5.2.1 轴向位移对旋转电机空载反电势的影响 | 第59-62页 |
5.2.2 轴向位移对旋转电机电磁转矩的影响 | 第62页 |
5.2.3 双定子多自由度永磁同步电机的调速范围 | 第62-64页 |
5.3 直线电机运行特性研究 | 第64-69页 |
5.3.1 轴向位移对正位力的影响特性 | 第64-65页 |
5.3.2 耦合对直线电机性能的影响 | 第65-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