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基本结构及响应机理 | 第12-14页 |
1.1.1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基本结构 | 第12-13页 |
1.1.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响应机理 | 第13-14页 |
1.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主要性能参数 | 第14-20页 |
1.2.1 理论斜率和实际斜率 | 第14-15页 |
1.2.2 线性范围及检测限 | 第15-16页 |
1.2.3 选择性系数 | 第16-18页 |
1.2.4 响应时间 | 第18页 |
1.2.5 稳定性、重现性和使用寿命 | 第18-19页 |
1.2.6 pH值对电极响应性能的影响 | 第19页 |
1.2.7 稳定常数 | 第19-20页 |
1.3 离子选择性电极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1.4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 | 第21-23页 |
1.5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特点 | 第23页 |
1.6 有毒金属离子铬离子、铋离子和铁离子选择电极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7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8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发展趋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铬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 | 第27-46页 |
2.1 前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8页 |
2.2.2 电极的制备与电极测量体系 | 第28-29页 |
2.2.3 电极的工作条件 | 第29页 |
2.2.4 载体结构及合成 | 第29页 |
2.2.5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4页 |
2.3.1 初步理论计算 | 第31-33页 |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稳定常数 | 第33-35页 |
2.3.3 膜组分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35-38页 |
2.3.4 选择性系数 | 第38-39页 |
2.3.5 溶剂效应 | 第39-40页 |
2.3.6 pH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7 重现性、稳定性、响应时间及使用寿命 | 第41-42页 |
2.3.8 电极的应用 | 第42-44页 |
2.4 结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铋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 | 第46-57页 |
3.1 前言 | 第46-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47页 |
3.2.2 载体结构及合成 | 第47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3.3.1 高斯计算 | 第47-49页 |
3.3.2 光谱法 | 第49页 |
3.3.3 电位测定法 | 第49-50页 |
3.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稳定常数 | 第50页 |
3.3.5 膜组分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6 选择性系数 | 第52-53页 |
3.3.7 溶剂效应 | 第53-54页 |
3.3.8 pH的影响 | 第54页 |
3.3.9 重现性、稳定性、响应时间及使用寿命 | 第54-55页 |
3.3.10 电极的实际应用 | 第55-56页 |
3.4 结论 | 第56-57页 |
第四章 铁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 | 第57-69页 |
4.1 前言 | 第57-5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8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58页 |
4.2.2 载体结构及合成 | 第58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8页 |
4.3.1 高斯计算 | 第58-60页 |
4.3.2 光谱法 | 第60-61页 |
4.3.3 电位测定法 | 第61页 |
4.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稳定常数 | 第61-62页 |
4.3.5 膜组分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6 选择性系数 | 第63页 |
4.3.7 溶剂效应 | 第63-64页 |
4.3.8 pH的影响 | 第64页 |
4.3.9 重现性、稳定性、响应时间及使用寿命 | 第64-65页 |
4.3.10 与文献报道中的铁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比较 | 第65-66页 |
4.3.11 电极的实际应用 | 第66-68页 |
4.4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