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10页 |
| 第一章“跨屏”概述 | 第10-16页 |
| 第一节 跨屏的含义解读 | 第10-12页 |
| 一、跨屏的定义 | 第10页 |
| 二、跨屏行为的类别 | 第10-12页 |
| 三、“大电视”——电视媒体概念重塑 | 第12页 |
| 第二节 跨屏时代到来的原因 | 第12-16页 |
| 一、技术的不断革新 | 第12-14页 |
| 二、受众的使用需求 | 第14-15页 |
| 三、政府的政策支持 | 第15页 |
| 四、市场的利益推动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跨屏时代传统电视的生存现状 | 第16-19页 |
| 第一节“一屏独大”一去不复返 | 第16-17页 |
| 一、内容临版权危机 | 第16页 |
| 二、传播陷时空困境 | 第16页 |
| 三、互动受渠道限制 | 第16-17页 |
| 四、收视遭他屏分流 | 第17页 |
| 第二节 屏幕地位依旧难撼动 | 第17-19页 |
| 一、屏幕体验更胜其他 | 第17-18页 |
| 二、内容制作实力较强 | 第18页 |
| 三、审核严格最具威信 | 第18-19页 |
| 四、家庭功能依旧存在 | 第19页 |
| 第三章 跨屏时代电视媒体转型后的传播特点 | 第19-29页 |
| 第一节 传播主体:开放权利 复合转型 | 第19-21页 |
| 一、地位下降,传受一体 | 第19-20页 |
| 二、人才转型,全媒体化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传播内容:互动生成 碎片呈现 | 第21-23页 |
| 一、紧跟社交潮流增互动元素 | 第21页 |
| 二、随受众碎片式消费而分解 | 第21-22页 |
| 三、他屏反向传输融合生成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传播媒介:智能立体 社交传播 | 第23-24页 |
| 一、人性化 | 第23页 |
| 二、立体化 | 第23-24页 |
| 三、社交化 | 第24页 |
| 第四节 传播受众:角色升级 注重个性 | 第24-26页 |
| 一、角色多元化 | 第24-25页 |
| 二、权利放大化 | 第25页 |
| 三、需求个性化 | 第25-26页 |
| 第五节 传播效果:“知沟”扩大“娱乐”升级 | 第26-29页 |
| 一、“数字鸿沟”继续扩大 | 第26页 |
| 二、受众媒介依赖转型 | 第26-27页 |
| 三、用户消费欲望膨胀 | 第27-28页 |
| 四、电视娱乐文化重塑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跨屏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 | 第29-40页 |
| 第一节“内容”始终是王牌 | 第29-31页 |
| 一、挖掘“深度”:电视新闻不应浅表化 | 第29页 |
| 二、讲究“美感”:视觉时代电视叙事的更高要求 | 第29-30页 |
| 三、打造“精品”:用高端综艺吸引青年、高知用户回流 | 第30-31页 |
| 四、还原“真相”:为迷失的受众导航 | 第31页 |
| 第二节“关系”资源是隐形财富 | 第31-34页 |
| 一、构建传受互动关系 | 第31-32页 |
| 二、把握用户社交关系 | 第32-33页 |
| 三、利用跨界合作关系 | 第33-34页 |
| 第三节“平台化运营”是关键出路 | 第34-36页 |
| 一、打造全媒体平台 | 第34-35页 |
| 二、注重品牌建设 | 第35页 |
| 三、加强版权运营 | 第35-36页 |
| 第四节“大数据”是新的生产力 | 第36-40页 |
| 一、助力内容生产 | 第36-37页 |
| 二、优化节目编排 | 第37-38页 |
| 三、革新收视统计 | 第38-39页 |
| 四、引导精准营销 | 第39-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附录 | 第44-45页 |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