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模式下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IPD模式下的风险分担理论基础 | 第15-26页 |
2.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 第15-19页 |
2.1.1 工程项目风险的本质、分类及特征 | 第15-18页 |
2.1.2 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 IPD项目管理理论 | 第19-26页 |
2.2.1 IPD模式的概念和特征 | 第19-22页 |
2.2.2 IPD模式的组织架构及合同 | 第22-26页 |
3 IPD模式下的风险感知和补偿分析 | 第26-36页 |
3.1 IPD模式系统关系的识别 | 第26-28页 |
3.2 各类项目在IPD系统关系下的风险所在 | 第28-31页 |
3.2.1 基本风险因素的分类框架 | 第28页 |
3.2.2 IPD系统关系引起的特有风险 | 第28-30页 |
3.2.3 IPD系统产生风险的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3.3 IPD模式下的风险感知 | 第31-34页 |
3.3.1 确定各方风险感知度的必要性 | 第31页 |
3.3.2 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的鉴别 | 第31-34页 |
3.4 IPD模式下的风险分担和补偿 | 第34-36页 |
3.4.1 进行风险分担和补偿的原因 | 第34页 |
3.4.2 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框架 | 第34-36页 |
4 IPD模式下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分析 | 第36-52页 |
4.1 IPD模式下的风险分担补偿原理 | 第36-39页 |
4.1.1 IPD模式风险分担三大原理 | 第36-37页 |
4.1.2 三大原理的相互作用 | 第37-38页 |
4.1.3 IPD模式下的风险分担激励池 | 第38-39页 |
4.2 二元语义模型下的风险感知水平 | 第39-44页 |
4.2.1 二元语义理论 | 第39-42页 |
4.2.2 各参与方对风险的感知水平 | 第42-44页 |
4.3 前景理论下各参与方的效用分析 | 第44-49页 |
4.3.1 前景理论 | 第44-47页 |
4.3.2 各参与方效用的确定 | 第47-49页 |
4.4 纳什谈判理论下团队整体效用的最优化 | 第49-52页 |
4.4.1 纳什谈判理论 | 第49-51页 |
4.4.2 团队整体效用的确定及优化 | 第51-52页 |
5 算例分析 | 第52-61页 |
5.1 算例介绍 | 第52页 |
5.2 算例分析 | 第52-61页 |
5.2.1 风险感知水平的获得 | 第52页 |
5.2.2 各参与方风险感知水平的量化 | 第52-59页 |
5.2.3 各参与方的效用确定 | 第59-60页 |
5.2.4 团队整体最优效用 | 第60-61页 |
6 研究结论展望 | 第61-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6.2 未来的研究机会和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3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
B. 专家打分表(模板) | 第68-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