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1. 灵芝的概述 | 第12-14页 |
1.1 灵芝的种类与分布 | 第12-13页 |
1.2 灵芝的功能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 第13-14页 |
1.2.1 灵芝多糖 | 第13页 |
1.2.2 蛋白多肽类化合物 | 第13页 |
1.2.3 微量元素 | 第13-14页 |
2. 灵芝酸及灵芝酸的代谢调控 | 第14-18页 |
2.1 灵芝酸的化学结构 | 第14-15页 |
2.2 灵芝酸的药理活性 | 第15-16页 |
2.2.1 抗癌作用 | 第15页 |
2.2.2 护肝作用 | 第15页 |
2.2.3 降血压作用 | 第15-16页 |
2.2.4 抗HIV-1作用 | 第16页 |
2.2.5 其他药理活性 | 第16页 |
2.3 灵芝酸的发酵生产 | 第16-17页 |
2.4 灵芝酸生物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 | 第17-18页 |
3. 真菌全局性调控因子LaeA | 第18-21页 |
3.1 LaeA的结构特征 | 第18-19页 |
3.2 LaeA在丝状真菌次级代谢调控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3.3 LaeA在丝状真菌形态发育中的作用 | 第20页 |
3.4 LaeA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20-21页 |
4. 本论文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一章 灵芝LaeA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特征分析 | 第22-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1.1 材料 | 第22-23页 |
1.1.1 菌种 | 第22页 |
1.1.2 培养基 | 第22-23页 |
1.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3页 |
1.2 方法 | 第23-27页 |
1.2.1 引物设计 | 第23-24页 |
1.2.2 LaeA基因的cDNA序列的获得 | 第24页 |
1.2.3 灵芝LaeA编码基因的实验验证 | 第24-26页 |
1.2.4 灵芝LaeA全长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26页 |
1.2.5 灵芝LaeA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6-27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27-39页 |
2.1 灵芝LaeA基因的cDNA序列的获得 | 第27-30页 |
2.2 灵芝LaeA基因cDNA的实验验证 | 第30-32页 |
2.2.1 灵芝RNA的验证 | 第30-31页 |
2.2.2 灵芝LaeA编码基因PCR验证 | 第31页 |
2.2.3 灵芝LaeA基因cDNA编码序列 | 第31-32页 |
2.3 灵芝LaeA基因全长序列分析 | 第32-34页 |
2.4 灵芝LaeA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39页 |
2.4.1 灵芝LaeA蛋白序列分析及功能鉴定 | 第34-35页 |
2.4.2 LaeA蛋白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 第35页 |
2.4.3 蛋白质的亲疏水性分析 | 第35-36页 |
2.4.4 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36页 |
2.4.5 蛋白质信号肽分析 | 第36-37页 |
2.4.6 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 | 第37页 |
2.4.7 同源建模分析蛋白质三级结构 | 第37-38页 |
2.4.8 蛋白质系统进化分析 | 第38-3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9-40页 |
第二章 灵芝LaeA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 | 第40-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7页 |
1.1 材料 | 第40-41页 |
1.1.1 菌种与质粒 | 第40页 |
1.1.2 培养基及主要药品 | 第40页 |
1.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0-41页 |
1.2 方法 | 第41-47页 |
1.2.1 引物设计 | 第41-42页 |
1.2.2 含酶切位点LaeA基因的获得 | 第42页 |
1.2.3 LaeA基因的快速胶回收 | 第42-43页 |
1.2.4 LaeA基因重组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验证 | 第43-44页 |
1.2.5 菌液PCR验证及测序 | 第44页 |
1.2.6 LaeA基因重组克隆质粒提取及验证 | 第44-45页 |
1.2.7 LaeA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验证 | 第45-46页 |
1.2.8 重组大肠杆菌BL21(DE_3)的诱导表达 | 第46-47页 |
1.2.9 SDS-PAGE电泳检测 | 第47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47-52页 |
2.1 LaeA基因编码序列的克隆 | 第47-48页 |
2.2 重组克隆载体的构建和验证 | 第48-49页 |
2.3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验证 | 第49-51页 |
2.4 LaeA-pET32a重组菌诱导表达以及SDS-PAGE电泳分析 | 第51-5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三章 液体振荡和液体静置培养方式下灵芝酸的生产及LaeA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54-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60页 |
1.1 材料 | 第54-56页 |
1.1.1 菌种 | 第54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54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54-55页 |
1.1.4 培养基与试剂 | 第55-56页 |
1.2 方法 | 第56-60页 |
1.2.1 灵芝细胞发酵培养 | 第56页 |
1.2.2 灵芝细胞干重、发酵液残糖、灵芝酸含量分析 | 第56-58页 |
1.2.3 LaeA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表达分析 | 第58-60页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2.1 两种发酵培养方式下灵芝细胞生长量变化分析 | 第60页 |
2.2 两种发酵培养方式下发酵液中残糖量变化分析 | 第60-62页 |
2.2.1 残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0-61页 |
2.2.2 发酵液中残糖含量的变化分析 | 第61-62页 |
2.3 灵芝酸合成动力学分析 | 第62-64页 |
2.4 LaeA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表达分析 | 第64-66页 |
2.4.1 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4-65页 |
2.4.2 半定量分析灵芝细胞LaeA基因表达量 | 第65-6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6-6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8-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个人简历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