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经典抗战电影艺术美探寻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9-19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9-12页 |
1.1.1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影响 | 第9-10页 |
1.1.2 抗战影片数量巨大研究滞后 | 第10-12页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理论意义:爱国主义教育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指导影像创作 | 第13-14页 |
1.3 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内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5.2 逻辑结构 | 第17-19页 |
2.论题重要概念梳理 | 第19-31页 |
2.1 新时期 | 第19-20页 |
2.2 经典抗战电影 | 第20-24页 |
2.2.1 经典电影的标准 | 第20-21页 |
2.2.2“经典抗战电影”的选片 | 第21-24页 |
2.3 艺术美 | 第24-31页 |
2.3.1 美学研究 | 第24-26页 |
2.3.2 艺术美研究 | 第26-28页 |
2.3.3 电影艺术美 | 第28-31页 |
3.新时期经典抗战电影艺术美--影像表现 | 第31-51页 |
3.1 人物塑造 | 第31-38页 |
3.1.1 军队形象由片面到客观 | 第31-34页 |
3.1.2 民众参与的积极与妥协 | 第34-35页 |
3.1.3 日籍士兵的残暴与忏悔 | 第35-37页 |
3.1.4 国际友人的援助与揭露 | 第37-38页 |
3.2 暴力美学 | 第38-43页 |
3.2.1 暴力美的视听奇观化 | 第39-41页 |
3.2.2 暴力美的大众狂欢化 | 第41-42页 |
3.2.3 暴力美的伦理正义化 | 第42-43页 |
3.3 影像风格 | 第43-51页 |
3.3.1 正剧:严肃的抗战史诗 | 第44-46页 |
3.3.2 喜剧:娱乐的抗战传奇 | 第46-48页 |
3.3.3 悲剧:崇高的抗战哲理 | 第48-51页 |
4.新时期经典抗战电影艺术美--精神追求 | 第51-69页 |
4.1 意蕴探索 | 第51-56页 |
4.1.1 爱国主义精神下的主旋律弘扬 | 第51-52页 |
4.1.2 礼教文化束缚下的国民性反思 | 第52-54页 |
4.1.3 帝国梦追求下的法西斯揭露 | 第54-55页 |
4.1.4 人道精神追求下的和平呼唤 | 第55-56页 |
4.2 人性丰富 | 第56-63页 |
4.2.1 英雄叙事由神性恢复人性 | 第57-59页 |
4.2.2 日本军人兽性人性的挣扎 | 第59-60页 |
4.2.3 百姓积极麻木的两极书写 | 第60-62页 |
4.2.4 国际友人同情正义的呐喊 | 第62-63页 |
4.3 信仰坚守 | 第63-69页 |
4.3.1 树立中国必胜的坚强信念 | 第63-65页 |
4.3.2 献身国家民族的豪迈情怀 | 第65-66页 |
4.3.3 追求理想信仰的不屈精神 | 第66-69页 |
5.新时期经典抗战电影艺术美--启示 | 第69-87页 |
5.1 功绩 | 第69-75页 |
5.1.1 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 第69-71页 |
5.1.2 人性反思的文化溯源 | 第71-73页 |
5.1.3 资本逐利的商业考虑 | 第73-75页 |
5.2 症结 | 第75-80页 |
5.2.1 视觉奇观下的历史消费 | 第75-77页 |
5.2.2 思想艺术商业性的失衡 | 第77-78页 |
5.2.3 暴力血腥场面的过度渲染 | 第78-80页 |
5.3 改进 | 第80-87页 |
5.3.1 变消费历史为尊重历史--真 | 第80-81页 |
5.3.2 变政治图解为人文思考--善 | 第81-82页 |
5.3.3 变概念影像为艺术创造--美 | 第82-87页 |
结论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