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2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4-17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1.2 一般资料及分组 | 第14-15页 |
1.3 病例诊断标准 | 第15页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5-16页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6页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6页 |
1.7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2.1 治疗方法 | 第17-18页 |
2.2 观察指标 | 第18-19页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页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19-2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0-23页 |
3.1 神经功能缺损评定 | 第20页 |
3.2 上肢痉挛程度(MAS)比较 | 第20-21页 |
3.3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比较 | 第21页 |
3.4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比较 | 第21-22页 |
3.5 痉挛疗效比较 | 第22-23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23-30页 |
1 中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 第23-24页 |
1.1 中医学对脑卒中病名认识 | 第23页 |
1.2 中医对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3-24页 |
2 中医学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 第24-25页 |
3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 第25-26页 |
4 立论依据 | 第26-28页 |
4.1 推拿的作用机理 | 第26-27页 |
4.2 肌电生物反馈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5 安全性分析 | 第28页 |
6 疗效分析 | 第2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1 研究结论 | 第30页 |
2 不足之处 | 第30页 |
3 研究展望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附录 | 第34-43页 |
附录一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 第34-36页 |
附录二 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 | 第36-41页 |
附录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 指数) | 第41-43页 |
文献综述 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4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