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3-16页 |
(一)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 第13页 |
(二) 小学科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 第13页 |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 第13-14页 |
(四)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举步维艰 | 第14-15页 |
(五) 课程领域研究范式的转向 | 第15页 |
(六) 研究者的机遇 | 第15-16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三、 研究问题 | 第16-17页 |
四、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42页 |
一、 关于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 第19-24页 |
(一) 课程实施的含义 | 第19-20页 |
(二) 课程实施的取向 | 第20-22页 |
(三)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 第22-24页 |
二、 关于教师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 第24-34页 |
(一)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核心作用 | 第24-25页 |
(二) 教师课程决策的内涵 | 第25-28页 |
(三) 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因素 | 第28-34页 |
三、 关于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 第34-42页 |
(一) 国外小学科学实施相关研究 | 第34-36页 |
(二) 国内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 第36-42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42-60页 |
一、 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 | 第42-45页 |
(一) 研究问题的不断聚焦 | 第42页 |
(二) 本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 | 第42-45页 |
二、 研究方法的确定 | 第45-48页 |
(一) 采用文献法研究文件课程 | 第45页 |
(二) 采用工具性个案法研究实施课程 | 第45-48页 |
三、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48-51页 |
(一) 个案选取 | 第48-50页 |
(二) 研究对象选择 | 第50-51页 |
四、 资料收集的方法与过程 | 第51-57页 |
(一) 进入现场 | 第51-53页 |
(二) 收集资料的基本过程 | 第53-54页 |
(三) 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 | 第54-57页 |
五、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57-58页 |
(一) 录音转换整理 | 第57页 |
(二) 资料分类编码 | 第57页 |
(三) 资料分析 | 第57-58页 |
六、 研究的效度问题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小学科学教师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 第60-109页 |
一、 关于教学内容决策的基本特征 | 第60-77页 |
(一) 备课阶段教学内容的决策特征 | 第60-69页 |
(二) 课堂教学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决策特征 | 第69-77页 |
二、 关于教学方法决策的基本特征 | 第77-85页 |
(一) 备课阶段教学方法的决策特征 | 第77-80页 |
(二) 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决策特征 | 第80-85页 |
三、 关于教学目标决策基本特征 | 第85-98页 |
(一) 备课阶段教学目标的决策特征 | 第86-90页 |
(二)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决策特征 | 第90-98页 |
四、 关于教学评价决策的基本特征 | 第98-100页 |
(一) 备课阶段教学评价决策特征 | 第98-99页 |
(二) 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决策特征 | 第99-100页 |
五、 关于教学材料的准备特征 | 第100-105页 |
(一) 课前教学材料的准备特征 | 第100-103页 |
(二) 课堂教学中教学材料的准备特征 | 第103-105页 |
六、 教师的教学流程安排特征 | 第105-109页 |
(一) 备课阶段教师教学流程安排特征 | 第105-107页 |
(二) 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流程特征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文件课程与实施课程的比较 | 第109-133页 |
一、 文件课程的特点 | 第109-119页 |
(一)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 | 第109-110页 |
(二)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 | 第110-118页 |
(三)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 第118页 |
(四)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 | 第118页 |
(五) 教学材料的配备 | 第118-119页 |
二、 文件课程与实施课程的比较 | 第119-133页 |
(一) 教学目标的比较 | 第119-122页 |
(二) 教学内容的比较 | 第122-125页 |
(三) 教学方法的比较 | 第125-129页 |
(四) 教学评价的比较 | 第129页 |
(五) 教学材料的准备比较 | 第129-133页 |
第六章 影响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 第133-167页 |
一、 课程本身的因素 | 第135-139页 |
(一) 对课程标准的看法 | 第135-136页 |
(二) 对教材教科书的看法 | 第136-138页 |
(三) 对课程的清晰程度 | 第138-139页 |
二、 教师因素 | 第139-152页 |
(一) 教师知识 | 第139-142页 |
(二) 教师信念 | 第142-146页 |
(三) 教师的个人特征 | 第146-147页 |
(四) 教师队伍 | 第147-148页 |
(五) 教师精力 | 第148-150页 |
(六) 教学态度 | 第150-152页 |
三、 学校的特征 | 第152-163页 |
(一) 校长的支持 | 第152-154页 |
(二) 学校校园环境创设 | 第154-155页 |
(三) 学校的文化 | 第155-158页 |
(四) 学生的学习 | 第158-160页 |
(五) 学校的实验室 | 第160-163页 |
四、 学校外部的因素 | 第163-167页 |
(一) 社区和家长的影响 | 第163-164页 |
(二) 政府部门的影响 | 第164-165页 |
(三) 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 第165-167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67-182页 |
一、 主要结论 | 第167-176页 |
(一) 实施者对文本课程的态度 | 第167-168页 |
(二) 主体认识与行为的相悖离 | 第168-170页 |
(三) 实施课程与文件课程的差异明显 | 第170-172页 |
(四) 实施的环境不能满足课程需要 | 第172-173页 |
(五) 影响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 第173-176页 |
二、 建议与思考 | 第176-182页 |
(一) 加强科学教育的政策法规建设 | 第176-177页 |
(二) 努力解决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问题 | 第177-178页 |
(三) 增强学校校长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度 | 第178-179页 |
(四) 改进现有小学科学课的评价体系 | 第179页 |
(五) 文件课程的修订要提高与教师的适切性 | 第179-180页 |
(六) 通过多方力量合作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8页 |
附录 | 第188-206页 |
后记 | 第206-20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