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3 主要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16-17页 |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的特色 | 第17-19页 |
第2章 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服务现状分析 | 第19-31页 |
2.1 哈尔滨高新区的基本概况 | 第19-21页 |
2.1.1 园区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2.1.2 人才队伍状况 | 第20页 |
2.1.3 政策扶持情况 | 第20页 |
2.1.4 财政收支情况 | 第20-21页 |
2.2 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服务现状分析 | 第21-25页 |
2.2.1 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服务体系 | 第21-22页 |
2.2.2 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服务方式 | 第22-24页 |
2.2.3 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服务手段 | 第24-25页 |
2.3 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2.3.1 服务权限不明确 | 第25-26页 |
2.3.2 服务透明度不高 | 第26页 |
2.3.3 管委会服务不到位 | 第26-27页 |
2.3.4 问责制度未落实 | 第27-28页 |
2.4 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服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2.4.1 管委会责任体系不清晰 | 第28页 |
2.4.2 管委会事权与财权矛盾突出 | 第28-29页 |
2.4.3 公众社会参与有限 | 第29页 |
2.4.4 利益集团的抑制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国内外政府服务能力借鉴 | 第31-40页 |
3.1 西方国家政府服务能力分析 | 第31-35页 |
3.1.1 美国政府服务能力分析 | 第31-32页 |
3.1.2 英国政府服务能力分析 | 第32-34页 |
3.1.3 新加坡政府服务能力分析 | 第34-35页 |
3.2 国内省市政府服务能力分析 | 第35-38页 |
3.2.1 浙江省政府服务能力分析 | 第35-37页 |
3.2.2 南京市政府服务能力分析 | 第37-38页 |
3.3 中外政府服务能力对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的启示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服务能力构建 | 第40-49页 |
4.1 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及思路 | 第40-41页 |
4.1.1 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 | 第40页 |
4.1.2 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路 | 第40-41页 |
4.2 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框架 | 第41-46页 |
4.2.1 服务对象 | 第41-42页 |
4.2.2 服务内容 | 第42-43页 |
4.2.3 服务制度 | 第43-46页 |
4.3 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核心 | 第46-48页 |
4.3.1 以服务主体实际需要为导向 | 第46页 |
4.3.2 科学合理进行服务能力建设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提升哈尔滨高新区管委会服务能力的建议对策 | 第49-53页 |
5.1 明确总体目标,加快服务转型 | 第49-50页 |
5.2 完善服务体系,实现服务责、权统一 | 第50页 |
5.2.1 明确上级政府与高新区管委会的行政归属 | 第50页 |
5.2.2 明确驻区机构与高新区管委会的监察关系 | 第50页 |
5.3 加强管委会与公众的协作机制建设 | 第50-51页 |
5.3.1 发挥公众集体参与作用 | 第50-51页 |
5.3.2 提高公众社会管理参与度 | 第51页 |
5.4 实现服务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 第51-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