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微电网优化调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微电网优化调度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微电网优化调度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电动汽车并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电动汽车并网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电动汽车并网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及其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微电网各微源及其数学模型 | 第21-29页 |
2.1 风力发电系统 | 第21-23页 |
2.1.1 风力发电系统概述 | 第21-22页 |
2.1.2 风力发电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2.2 光伏发电系统 | 第23-24页 |
2.2.1 光伏发电系统概述 | 第23-24页 |
2.2.2 光伏发电系统数学模型 | 第24页 |
2.3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系统 | 第24-25页 |
2.3.1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系统概述 | 第24-25页 |
2.3.2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25页 |
2.4 燃料电池 | 第25-27页 |
2.4.1 燃料电池概述 | 第25-26页 |
2.4.2 燃料电池数学模型 | 第26-27页 |
2.5 蓄电池 | 第27-28页 |
2.5.1 蓄电池概述 | 第27页 |
2.5.2 蓄电池数学模型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改进混沌映射粒子群算法(CMPSO) | 第29-48页 |
3.1 标准粒子群算法(PSO) | 第29-32页 |
3.1.1 标准粒子群算法(PSO)概述 | 第29页 |
3.1.2 标准粒子群算法(PSO)原理 | 第29-31页 |
3.1.3 标准粒子群算法(PSO)流程 | 第31页 |
3.1.4 算法改进 | 第31-32页 |
3.2 混沌优化算法 | 第32-36页 |
3.2.1 混沌思想 | 第32-33页 |
3.2.2 混沌理论 | 第33-34页 |
3.2.3 混沌优化算法 | 第34-36页 |
3.3 混沌粒子群算法(CPSO) | 第36-38页 |
3.3.1 混沌粒子群算法(CPSO)的改进措施 | 第36-37页 |
3.3.2 混沌粒子群算法(CPSO)具体步骤 | 第37-38页 |
3.4 改进混沌映射粒子群算法(CMPSO) | 第38-41页 |
3.4.1 算法改进 | 第38-40页 |
3.4.2 改进混沌映射粒子群算法(CMPSO) | 第40-41页 |
3.5 算法测试与分析 | 第41-47页 |
3.5.1 参数设置 | 第41-42页 |
3.5.2 结果分析 | 第42-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微电网优化调度的多目标模糊处理及算法应用 | 第48-65页 |
4.1 微电网优化调度的多目标建模 | 第48-50页 |
4.1.1 目标函数 | 第48页 |
4.1.2 约束条件 | 第48-50页 |
4.2 基于加权系数的多目标决策 | 第50页 |
4.3 基于模糊隶属度的多目标决策 | 第50-52页 |
4.3.1 模糊数学概述 | 第50页 |
4.3.2 模糊隶属度 | 第50-51页 |
4.3.3 基于模糊隶属度的多目标决策 | 第51-52页 |
4.4 动态模糊多目标决策 | 第52-54页 |
4.5 基于动态模糊混沌粒子群算法(FCPSO)的多目标优化算法流程 | 第54-56页 |
4.6 算例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56-64页 |
4.6.1 参数设置 | 第56-58页 |
4.6.2 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含电动汽车的微电网多目标优化调度 | 第65-77页 |
5.1 纯电动汽车(BEVs)充放电数学模型 | 第65-66页 |
5.1.1 纯电动汽车(BEVs)充电数学模型 | 第65页 |
5.1.2 纯电动汽车(BEVs)放电数学模型 | 第65-66页 |
5.2 含电动汽车微电网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 第66-68页 |
5.2.1 目标函数 | 第66-67页 |
5.2.2 约束条件 | 第67-68页 |
5.3 含电动汽车微电网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流程 | 第68-69页 |
5.4 算例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69-75页 |
5.4.1 参数设置 | 第69页 |
5.4.2 结果分析 | 第69-75页 |
5.5 含电动汽车与不含电动汽车微电网调度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