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4 基本概念辨析 | 第14-16页 |
1.4.1 严峻生境 | 第14-15页 |
1.4.2 乡村人居环境 | 第15页 |
1.4.3 生态移民 | 第15-16页 |
1.4.4 在地更新 | 第1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1 文献查阅法 | 第17页 |
1.6.2 案例比较法 | 第17页 |
1.6.3 多学科融贯法 | 第17页 |
1.6.4 基于POE评价分析法 | 第17-18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 第20-34页 |
2.1 多维研究体系架构 | 第20-25页 |
2.1.1 经济维度下的“乡村聚落”研究 | 第20-22页 |
2.1.2 地理维度下的“乡村聚落”研究 | 第22页 |
2.1.3 政策维度下的“乡村聚落”研究 | 第22-24页 |
2.1.4 建筑学维度下的“乡村聚落”研究 | 第24-25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5-29页 |
2.2.1 乡村聚落变迁 | 第25-26页 |
2.2.2 乡村聚落空间 | 第26-27页 |
2.2.3 乡村人居环境 | 第27-28页 |
2.2.4 乡村聚落更新 | 第28-29页 |
2.3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9-31页 |
2.3.1 乡村理论研究 | 第29-30页 |
2.3.2 乡村聚落转型发展 | 第30页 |
2.3.3 德国村落更新规划 | 第30-31页 |
2.3.4 韩国新乡村运动 | 第31页 |
2.3.5 日本新农村建设 | 第31页 |
2.4 现有研究的待改善之处 | 第31-34页 |
3.陕南地区乡村聚落人居环境发展研究 | 第34-64页 |
3.1 乡村聚落的历史演进 | 第34-39页 |
3.1.1 孕育期:(史前——汉) | 第35页 |
3.1.2 发展期:(汉末——清末) | 第35-36页 |
3.1.3 定型期:(民国之后) | 第36-37页 |
3.1.4 乡村聚落演进的影响因素及基本规律 | 第37-39页 |
3.2 乡村聚落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 第39-45页 |
3.2.1 自然环境 | 第39-40页 |
3.2.2 产业经济 | 第40-41页 |
3.2.3 空间特征 | 第41-43页 |
3.2.4 人口规模 | 第43页 |
3.2.5 用地现状 | 第43-44页 |
3.2.6 院落及建筑 | 第44-45页 |
3.3 乡村聚落人居环境面临的问题及现有措施 | 第45-50页 |
3.3.1 乡村聚落人居环境面临的问题 | 第45-47页 |
3.3.2 陕南生态移民工程概况 | 第47-50页 |
3.4 新型生态移民聚落人居环境POE研究 | 第50-61页 |
3.4.1 新型生态移民聚落人居环境POE调查 | 第51-57页 |
3.4.2 移民搬迁安置意愿调查 | 第57-59页 |
3.4.3 新型生态移民聚落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59-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4.陕南严峻生境地区乡村聚落在地发展条件及相关案例借鉴 | 第64-82页 |
4.1 乡村聚落人居环境发展概况 | 第64-68页 |
4.1.1 空间地理特征 | 第64-65页 |
4.1.2 产业经济现状 | 第65页 |
4.1.3 院落及建筑 | 第65-66页 |
4.1.4 基础配套设施 | 第66-68页 |
4.2 乡村聚落在地发展条件分析 | 第68-73页 |
4.2.1 自然资源 | 第68-71页 |
4.2.2 人文资源 | 第71-73页 |
4.3 乡村聚落在地发展案例借鉴 | 第73-79页 |
4.3.1 乡村旅游——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 | 第73-76页 |
4.3.2 特色农业——福建省仙游县凤顶村 | 第76-78页 |
4.3.3 立体农业——浙江省周宁县苏家山村 | 第78-79页 |
4.4 乡村聚落在地发展案例经验总结 | 第79-82页 |
5.陕南严峻生境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更新驱动因素与“在地更新”策略 | 第82-104页 |
5.1 乡村人居环境更新的内力驱动因素 | 第82-86页 |
5.1.1 资源格局 | 第82-83页 |
5.1.2 交通格局 | 第83-84页 |
5.1.3 意识形态 | 第84-86页 |
5.2 乡村人居环境更新的外力驱动因素 | 第86-88页 |
5.2.1 经济 | 第86-87页 |
5.2.2 文化 | 第87页 |
5.2.3 政策 | 第87-88页 |
5.3 乡村人居环境“在地更新”的基本观点与原则 | 第88-90页 |
5.3.1 在地更新的必要性 | 第88页 |
5.3.2 在地更新的可行性 | 第88-89页 |
5.3.3 在地更新的基本原则 | 第89-90页 |
5.4 乡村人居环境“在地更新”的规划策略体系 | 第90-104页 |
5.4.1 综合研判 | 第91-95页 |
5.4.2 产业选择 | 第95-99页 |
5.4.3 重点项目 | 第99-101页 |
5.4.4 人居更新 | 第101-104页 |
6.实证研究——石泉县麦坪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 第104-128页 |
6.1 村庄现状概况 | 第104-108页 |
6.1.1 区位条件 | 第104页 |
6.1.2 自然条件 | 第104页 |
6.1.3 产业经济 | 第104-106页 |
6.1.4 土地使用 | 第106-107页 |
6.1.5 村落风貌 | 第107-108页 |
6.1.6 基础设施 | 第108页 |
6.2 综合条件研判 | 第108-110页 |
6.2.1 村落资源梳理 | 第108-109页 |
6.2.2 发展条件转变 | 第109-110页 |
6.3 村庄在地更新发展原则 | 第110-111页 |
6.3.1 以生态保护为根本 | 第110页 |
6.3.2 以产业发展为依托 | 第110页 |
6.3.3 以重点项目为抓手 | 第110-111页 |
6.3.4 以人居更新为目标 | 第111页 |
6.4 产业发展思路 | 第111-119页 |
6.4.1 村庄产业选择 | 第111页 |
6.4.2 产业规划结构 | 第111-112页 |
6.4.3 重点建设项目 | 第112-119页 |
6.5 人居系统更新 | 第119-126页 |
6.5.1 村庄风貌 | 第119-120页 |
6.5.2 道路交通 | 第120-121页 |
6.5.3 公服设施 | 第121-122页 |
6.5.4 房屋建筑 | 第122-125页 |
6.5.5 基础设施 | 第125-12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7.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8页 |
7.2 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6-138页 |
附录一 基于POE移民聚落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体系 | 第138-140页 |
附录二 陕南移民聚落人居环境质量调查问卷 | 第140-148页 |
附录三 柞水县育才花园新型生态移民聚落调查结果汇总表 | 第148-150页 |
附录四 育才花园评价指标评估值汇总表 | 第150-152页 |
附录五 图录 | 第152-156页 |
附录六 表录 | 第156-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