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一)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四) 整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五) 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1章 科技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 第14-27页 |
| ·科技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 第14-19页 |
| ·科技的内涵 | 第14-17页 |
| ·科技的本质特征 | 第17-19页 |
| ·人文精神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 第19-23页 |
| ·人文精神的内涵 | 第19-20页 |
| ·人文精神的本质特征 | 第20-23页 |
| ·科技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 | 第23-27页 |
| ·科技对人文精神发展的作用 | 第23-24页 |
| ·人文精神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 第24-27页 |
| 第2章 现代科技发展中人文精神的失落 | 第27-38页 |
| ·近代以来科技发展中人文精神由盛到衰 | 第27-29页 |
| ·文艺复兴时期科技发展中人文精神的张扬 | 第27-28页 |
| ·现代科技发展中人文精神的严重失落 | 第28-29页 |
| ·现代科技发展中人文精神失落的具体表现 | 第29-33页 |
| ·人性的迷失 | 第29-30页 |
| ·人的主体性的丧失 | 第30-31页 |
| ·人的信仰的偏狭 | 第31页 |
| ·人的道德的滑落 | 第31-32页 |
| ·人的情感的危机 | 第32-33页 |
| ·人文精神的失落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 | 第33-38页 |
| ·自然危机 | 第33-34页 |
| ·社会危机 | 第34-36页 |
| ·人类自身的危机 | 第36-38页 |
| 第3章 对现代科技与人文关系理论的简要评述 | 第38-52页 |
| ·科技中立论的观点及局限性 | 第38-39页 |
| ·科技价值论的观点及局限性 | 第39-42页 |
| ·社会建构论 | 第40页 |
| ·科技决定论 | 第40-42页 |
| ·其他有代表性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的简要评述 | 第42-52页 |
| ·马克思的"科技人性化思想" | 第42-43页 |
| ·海德格尔的人文主义技术哲学思想 | 第43-45页 |
| ·马尔库塞的"科技人性化思想" | 第45-48页 |
| ·弗洛姆的"对人进行革命" | 第48-52页 |
| 第4章 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互动协调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 第52-58页 |
| ·现代科技发展呼唤人文精神 | 第52-54页 |
| ·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互动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 ·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互动协调发展的价值意义 | 第53-54页 |
| ·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互动协调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 第54-58页 |
| ·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 第54页 |
| ·逻辑上的统一 | 第54-56页 |
| ·"应然"与"实然"的内在统一 | 第56页 |
| ·"真、善、美"的统一 | 第56-58页 |
| 第5章 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58-65页 |
|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现代人文精神 | 第58-59页 |
|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 | 第59页 |
| ·倡导科技主体的责任意识 | 第59-60页 |
| ·建立合人文目的科技价值评价规范体系 | 第60-62页 |
| ·加强科技立法 | 第62-63页 |
| ·加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 第63-65页 |
| 结语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