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热电联产主要类型及经济性评价指标 | 第13-22页 |
2.1 供热机组主要类型 | 第13-16页 |
2.1.1 背压式汽轮机 | 第13-14页 |
2.1.2 抽汽凝汽式汽轮机 | 第14-15页 |
2.1.3 凝汽-采暖两用机 | 第15-16页 |
2.1.4 低真空供热凝汽机 | 第16页 |
2.2 热电厂主要热经济指标 | 第16-21页 |
2.2.1 热电厂总的热经济指标 | 第16-18页 |
2.2.2 热电分项计算的主要热经济指标 | 第18-19页 |
2.2.3 热电联产供热的热电分摊方法 | 第19-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供热机组能效分析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2-31页 |
3.1 凝汽式机组能效分析的统一物理模型 | 第22-26页 |
3.1.1 锅炉和汽轮机本体的映射规则 | 第22-24页 |
3.1.2 回热系统映射规则 | 第24-25页 |
3.1.3 凝汽器映射规则 | 第25-26页 |
3.2 凝汽式机组能效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26-27页 |
3.2.1 汽轮机内功方程 | 第26页 |
3.2.2 机组循环吸热量方程 | 第26页 |
3.2.3 机组汽水分布方程 | 第26-27页 |
3.3 供热机组能效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7页 |
3.4 供热机组变工况热力计算 | 第27-29页 |
3.5 供热机组能效分析模型验证 | 第29-30页 |
3.5.1 非变工况计算结果验证 | 第29页 |
3.5.2 变工况计算结果验证 | 第29-3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供热机组变工况能效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1-46页 |
4.1 不同工况下主汽压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31-34页 |
4.1.1 额定抽汽工况下主汽压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4.1.2 额定采暖抽汽工况下主汽压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32-34页 |
4.2 不同工况下主汽温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4.2.1 额定抽汽工况下主汽温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4.2.2 额定采暖抽汽工况下主汽温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 不同工况下再热汽温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36-39页 |
4.3.1 额定抽汽工况下再热汽温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36-38页 |
4.3.2 额定采暖抽汽工况下再热汽温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4.4 不同工况下供热抽汽量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39-42页 |
4.4.1 额定抽汽工况下供热抽汽量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39-41页 |
4.4.2 额定采暖抽汽工况下供热抽汽量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5 不同工况下供热抽汽压力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42-45页 |
4.5.1 额定抽汽工况下供热抽汽压力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4.5.2 额定采暖抽汽工况下供热抽汽压力变化对机组煤耗率的影响 | 第43-45页 |
4.6 供热机组优化运行 | 第4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5.1 结论 | 第46-47页 |
5.2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