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对鄂伦春人的管理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三) 选题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清初对鄂伦春人管理制度的初步形成 | 第16-23页 |
(一) 清入关前对黑龙江及库页岛民族的统一 | 第16-18页 |
(二) 顺治朝索伦部内迁 | 第18-21页 |
1、索伦部南迁的原因 | 第18-20页 |
2、盛京总管的设立 | 第20页 |
3、宁古塔总管的设立 | 第20-21页 |
4、理藩院的管理 | 第21页 |
(三) 鄂伦春和索伦部的关系 | 第21-23页 |
二、康雍乾时期对鄂伦春人管理的加强 | 第23-45页 |
(一) 布特哈总管与三扎兰五阿巴 | 第23-25页 |
1、布特哈总管的设立及沿革 | 第23页 |
2、布特哈总管的职能 | 第23-24页 |
3、三扎兰五阿巴的形成 | 第24-25页 |
(二) 黑龙江将军管辖下的鄂伦春 | 第25-29页 |
1、黑龙江驻防八旗 | 第25-27页 |
2、墨尔根驻防八旗 | 第27页 |
3、齐齐哈尔驻防八旗 | 第27-28页 |
4、呼伦贝尔驻防八旗 | 第28-29页 |
(三) 布特哈八旗中的鄂伦春 | 第29-39页 |
1、布特哈八旗的建立 | 第29-34页 |
2、摩凌阿鄂伦春 | 第34页 |
3、雅发罕鄂伦春 | 第34-35页 |
4、楚勒罕和贡貂 | 第35-37页 |
5、谙达制度 | 第37-38页 |
6、乾隆朝的食饷鄂伦春 | 第38-39页 |
(四) 三姓副都统管辖下的鄂伦春 | 第39-45页 |
1、宁古塔副都统时期的管理 | 第39-40页 |
2、三姓副都统衙门的设立 | 第40页 |
3、边民姓长制 | 第40-42页 |
4、贡貂赏乌林制 | 第42-45页 |
三、清中晚期对鄂伦春人管理的转变 | 第45-59页 |
(一) 嘉道时期牲丁的生计问题 | 第45-46页 |
(二) 咸同时期对鄂伦春人的收抚 | 第46-50页 |
1、雅发罕鄂伦春的分区管理 | 第46-48页 |
2、五路鄂伦春的路佐制管理 | 第48-50页 |
(三) 兴安城总管衙门对鄂伦春人的管理 | 第50-59页 |
1、兴安城总管衙门的设立 | 第50-52页 |
2、兴安城总管对鄂伦春人的管理 | 第52-53页 |
3、兴安城总管衙门的裁撤和善后 | 第53-59页 |
四、清代鄂伦春人的历史贡献 | 第59-64页 |
(一) 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 | 第59-62页 |
(二) 驻守卡伦,巡查边境 | 第62-64页 |
五、清朝对鄂伦春人统治的影响 | 第64-69页 |
(一) 加速鄂伦春氏族社会的瓦解 | 第64-67页 |
(二) 丰富鄂伦春人的社会文化生活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