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智能配变终端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智能配变终端的总体设计 | 第14-20页 |
2.1 智能配变终端设计需求分析 | 第14-16页 |
2.1.1 配变终端功能需求 | 第14-15页 |
2.1.2 配变终端主要技术指标 | 第15-16页 |
2.2 智能配变终端工作原理 | 第16页 |
2.3 智能配变终端总体方案 | 第16-17页 |
2.4 主要器件的选择 | 第17-19页 |
2.4.1 处理单元 | 第17页 |
2.4.2 数据采集单元 | 第17-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智能配变终端主控单元模块设计 | 第20-36页 |
3.1 智能配变终端的硬件系统总框图设计 | 第20页 |
3.2 智能配变终端功能模块的设计 | 第20-35页 |
3.2.1 电源模块 | 第20-22页 |
3.2.2 处理单元模块 | 第22-25页 |
3.2.3 数据采集模块 | 第25-28页 |
3.2.4 数据存储模块 | 第28-29页 |
3.2.5 人机界面模块 | 第29-31页 |
3.2.6 通信接口与遥控模块方案设计 | 第31页 |
3.2.7 通信模块方案设计 | 第31-32页 |
3.2.8 几种通信方式的设计 | 第32-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智能配变终端的软件程序设计 | 第36-47页 |
4.1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第36页 |
4.2 ATT7022E接口程序设计 | 第36-38页 |
4.2.1 ATT7022E SPI简介 | 第36-37页 |
4.2.2 ATT7022E接口设计 | 第37-38页 |
4.3 ATT7022E的校表程序设计 | 第38-41页 |
4.4 系统操作界面的设计 | 第41-42页 |
4.5 通信规约 | 第42-45页 |
4.5.1 DL/T 645规约简介 | 第42页 |
4.5.2 物理层 | 第42页 |
4.5.3 数据链路层 | 第42-45页 |
4.5.4 应用层 | 第45页 |
4.6 抄表功能的实现 | 第45-4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功能及性能测试 | 第47-57页 |
5.1 交流工频输入量基本误差试验 | 第47-50页 |
5.1.1 电流基本误差 | 第47-48页 |
5.1.2 电压基本误差 | 第48页 |
5.1.3 有功功率基本误差 | 第48-49页 |
5.1.4 无功功率基本误差 | 第49页 |
5.1.5 频率基本误差 | 第49页 |
5.1.6 功率因数基本误差 | 第49-50页 |
5.2 交流工频输入量的影响量试验 | 第50-55页 |
5.2.1 输入量频率引起的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改变量 | 第50-51页 |
5.2.2 输入量波形畸变引起的改变量 | 第51-53页 |
5.2.3 功率因数引起的改变量 | 第53页 |
5.2.4 不平衡电流对三相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引起的改变量 | 第53-54页 |
5.2.5 被测量超量限引起的改变量 | 第54页 |
5.2.6 输入电压变化引起的改变量 | 第54-55页 |
5.2.7 输入电流变化引起的改变量 | 第55页 |
5.3 直流输入基本误差试验 | 第55-56页 |
5.4 电能表数据采集试验 | 第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6.1 结论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