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脉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 缩略语表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 一、中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 1 中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 | 第10-11页 |
| 2 中医学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 | 第11-14页 |
| 2.1 辨证分型论治 | 第11-12页 |
| 2.2 专方专治 | 第12-13页 |
| 2.3 外治法 | 第13-14页 |
| 2.4 其他疗法 | 第14页 |
| 二、西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 | 第14-24页 |
| 1 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 2 病因病机 | 第15-17页 |
| 3 危险因素 | 第17页 |
| 4 临床表现 | 第17-19页 |
| 4.1 症状 | 第17页 |
| 4.2 体征 | 第17-18页 |
| 4.3 下肢深静脉形成的重症、并发症和后遗症 | 第18-19页 |
| 5 疾病的相关辅助检查 | 第19-20页 |
| 5.1 实验室检查 | 第19-20页 |
| 5.2 物理学检查 | 第20页 |
|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 第20-24页 |
| 6.1 急性期治疗 | 第20-22页 |
| 6.2 慢性期治疗 | 第22-23页 |
| 6.3 其他治疗 | 第23-24页 |
|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认识 | 第24-25页 |
| 1 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期 | 第24页 |
|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迁延期的临床表现 | 第24-25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25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25页 |
| 2 标准 | 第25-26页 |
| 2.1 诊断标准 | 第25页 |
| 2.2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 2.3 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 2.4 剔除标准 | 第26页 |
| 2.5 脱落标准 | 第26页 |
| 2.6 中止试验标准 | 第26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3.1 基础治疗 | 第26页 |
| 3.2 治疗方案 | 第26-27页 |
| 4 观察指标 | 第27页 |
| 5 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 第27页 |
| 6 症候疗效 | 第27-28页 |
| 7 统计学方法 | 第28-29页 |
| 结果 | 第29-34页 |
| 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29页 |
| 2 临床疗效分析 | 第29-34页 |
| 2.1 临床疗效评价对比分析 | 第30页 |
| 2.2 肢围比较 | 第30-32页 |
| 2.3 白细胞计数比较 | 第32页 |
| 2.4 D-二聚体值比较 | 第32-34页 |
| 讨论 | 第34-37页 |
| 1 临床指标观察结果的分析 | 第34页 |
| 2 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迁延期的认识 | 第34页 |
| 3 复脉逐瘀汤方药分析 | 第34-35页 |
| 4 复脉逐瘀汤中一些单味药的现代研究 | 第35-36页 |
| 5. 观察指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转归的相关性 | 第36-37页 |
| 5.1 白细胞的相关性 | 第36页 |
| 5.2 D-二聚体的相关性 | 第36页 |
| 5.3 多普勒超声的相关性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 个人简历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