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神经精神病科论文

标本配穴联合电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观察

缩略语表第4-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9-10页
文献综述第10-21页
    1 传统医学对不寐的认识及治疗第10-15页
        1.1 中医对于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0页
        1.2 不寐的证候特征、辨证要点第10-11页
        1.3 中医对不寐的治疗第11-15页
    2 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第15-17页
        2.1 睡眠生理第15-17页
        2.2 失眠症的分类及治疗第17页
    3 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基础研究概况第17-21页
        3.1 针灸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第17-18页
        3.2 针灸对免疫细胞因子的影响第18页
        3.3 针灸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第18-19页
        3.4 针灸对血清激素的影响第19页
        3.5 针灸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第19-21页
临床研究第21-27页
    1 研究对象第21-23页
        1.1 病例来源第21页
        1.2 诊断标准第21-22页
        1.3 纳入标准第22页
        1.4 排除标准第22页
        1.5 脱落标准第22-23页
    2 研究方法第23-25页
        2.1 分组方法第23页
        2.2 治疗方法第23页
        2.3 疗效观察第23-24页
        2.4 统计学处理第24页
        2.5 技术路线图第24-25页
    3 研究结果第25-27页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第25页
        3.2 各组PSQI总分比较第25-26页
        3.3 两组治疗前后SAS评分比较第26页
        3.4 不良反应第26-27页
讨论第27-35页
    1 “标本配穴”法理论及选穴依据第27-29页
        1.1 本研究“标本配穴”法理论依据第27-28页
        1.2 本研究“标本配穴”法选穴依据第28页
        1.3 “标本配穴”法研究进展第28-29页
    2 电针疗法理论依据第29-33页
        2.1 电针治疗失眠机制第29-31页
        2.2 电针疗效影响因素第31-32页
        2.3 本研究电针参数的选择第32页
        2.4 本研究电针选穴依据第32-33页
    3 中医针刺与时间医学第33-34页
    4 研究展望第34-35页
结语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42页
附录第42-47页
致谢第47-4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8-50页
个人简历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31例卵巢癌患者中医情志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
下一篇:针刺左侧支正穴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