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乡村治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农村各个治理主体相互关系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 第17-26页 |
2.1 农村行政组织 | 第17-19页 |
2.1.1 乡镇政府 | 第17页 |
2.1.2 农村基层党组织 | 第17-18页 |
2.1.3 村民委员会 | 第18-19页 |
2.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 第19-21页 |
2.2.1 合作社 | 第19页 |
2.2.2 合作经济组织 | 第19-20页 |
2.2.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 第20-21页 |
2.3 治理理论 | 第21-24页 |
2.3.1 治理理论内涵 | 第21页 |
2.3.2 乡村治理的内涵 | 第21-22页 |
2.3.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2.3.4 乡村治理主体 | 第23-24页 |
2.3.5 乡村治理主体的划分 | 第24页 |
2.4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乡村治理发展以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乡镇政府、村组织的关系 | 第26-34页 |
3.1 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 | 第26-28页 |
3.1.1 建国至人民公社化前:农村基层政权的初始阶段 | 第26-27页 |
3.1.2 1958 年至 1982 年: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阶段 | 第27页 |
3.1.3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乡政村治”阶段 | 第27-28页 |
3.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乡镇政府、村组织之间的关系 | 第28-29页 |
3.2.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乡镇政府的双向作用关系 | 第28页 |
3.2.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村委会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 第28-29页 |
3.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的村治机制建构 | 第29-34页 |
3.3.1 治理机制由单核心向多核心的转变趋势 | 第29-30页 |
3.3.2 农村行政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共同参与的村治机制分析 | 第30-34页 |
第四章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下乡村治理的演变趋势 | 第34-38页 |
4.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下的多元治理发展态势 | 第34-36页 |
4.1.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 第34-35页 |
4.1.2 政府主导治理在当前仍然重要 | 第35页 |
4.1.3 政府主导治理逐渐向市场主导治理转变 | 第35-36页 |
4.2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村组织的共同发展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完善农村行政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相互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 第38-44页 |
5.1 行政组织有效调整 | 第38-40页 |
5.1.1 正确处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 | 第38-39页 |
5.1.2 理顺“村两委”关系 | 第39页 |
5.1.3 转变观念,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 第39-40页 |
5.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科学发展 | 第40-41页 |
5.2.1 扶植建立更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 第40页 |
5.2.2 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建设 | 第40-41页 |
5.2.3 增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 第41页 |
5.3 创新和完善农村行政组织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机制 | 第41-44页 |
5.3.1 “村两委”: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 | 第41-42页 |
5.3.2 乡镇政府:乡村治理的引导者 | 第42页 |
5.3.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 | 第42页 |
5.3.4 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行政组织之间联动机制 | 第42-4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