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中国网络反腐相关问题及现象生成 | 第15-33页 |
2.1 我国网络反腐的基本概念 | 第15-21页 |
2.1.1 腐败释义 | 第15-16页 |
2.1.2 当前我国反腐现状概述 | 第16-17页 |
2.1.3 网络反腐释义 | 第17-18页 |
2.1.4 我国网络反腐现行模式 | 第18-21页 |
2.2 我国网络反腐理论阐释 | 第21-23页 |
2.2.1 把关人理论 | 第21页 |
2.2.2 沉默的螺旋 | 第21-22页 |
2.2.3 群体极化理论 | 第22-23页 |
2.3 我国网络反腐现象生成 | 第23-33页 |
2.3.1 技术层面: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反腐提供可能性 | 第23-25页 |
2.3.2 现实国情:传统反腐渠道不畅,为网络介入反腐提供契机 | 第25-27页 |
2.3.3 社会基础:既得利益集团固化,民主意识觉醒 | 第27-33页 |
第3章 中国网络反腐历史进路及特点 | 第33-43页 |
3.1 我国网络反腐历史进路 | 第33-36页 |
3.1.1 萌芽阶段:(1999年至2003年)网络舆论监督出现 | 第33页 |
3.1.2 蓄势阶段:(2003年至2007年)网络舆论监督进入反腐领域 | 第33-34页 |
3.1.3 活跃阶段:(2008年至2009年)网络反腐发威 | 第34-35页 |
3.1.4 高潮阶段:(2010年至今)网络反腐逐步走向制度化 | 第35-36页 |
3.2 我国网络反腐的特点 | 第36-43页 |
3.2.1 大众话语权 | 第37-38页 |
3.2.2 偶然性与必然性并存 | 第38页 |
3.2.3 官方与民间双轨并行 | 第38-39页 |
3.2.4 网络造词 | 第39-40页 |
3.2.5 全民互动性 | 第40-41页 |
3.2.6 安全性 | 第41-43页 |
第4章 中国网络反腐面临困境 | 第43-57页 |
4.1 认知层面:对网络反腐认知不一 | 第43-44页 |
4.1.1 思想上惧怕网络反腐 | 第43页 |
4.1.2 盲目乐观,夸大网络反腐效果 | 第43-44页 |
4.1.3. 低估网络反腐的作用和影响 | 第44页 |
4.2. 社会环境:数字鸿沟,把关人弱化 | 第44-48页 |
4.2.1 数字鸿沟 | 第44-46页 |
4.2.2 把关人弱化 | 第46-48页 |
4.3 网络反腐失序引发负能量 | 第48-54页 |
4.3.1 网络反腐或沦为打击报复工具 | 第49页 |
4.3.2 “人肉搜索”引发网络舆论暴力 | 第49-50页 |
4.3.3 网络反腐娱乐化 | 第50-52页 |
4.3.4 网络民粹主义蔓延 | 第52-53页 |
4.3.5 带有偶然性色彩,缺乏长效机制 | 第53-54页 |
4.3.6 制约司法公正,影响社会正义 | 第54页 |
4.4 国家层面:网络反腐法制不健全 | 第54-57页 |
4.4.1 网络反腐相关部门问责制缺乏 | 第55页 |
4.4.2 网络反腐现象缺乏法律保障 | 第55-56页 |
4.4.3 网络反腐行为缺乏法律约束 | 第56页 |
4.4.4 网络反腐举报人缺乏法律保护 | 第56-57页 |
第5章 我国网络反腐的完善途径 | 第57-65页 |
5.1 国外反腐倡廉发展经验借鉴 | 第57-59页 |
5.1.1 注重建设完善的反贪廉政制度 | 第57-58页 |
5.1.2 坚持政务公开透明 | 第58页 |
5.1.3 推行廉洁教育,防、治相结合 | 第58-59页 |
5.2 我国网络反腐完善对策 | 第59-65页 |
5.2.1 认知层面: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反腐 | 第59-61页 |
5.2.2 社会层面:推进网络反腐基础建设,提升民众媒介素养 | 第61-63页 |
5.2.3 国家层面:推进网络反腐机制建设,完善网络反腐法律体系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