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仿古建筑形态与装饰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重庆现代仿古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 第18-34页 |
2.1 确定概念 | 第18-20页 |
2.1.2 对仿古概念的理解 | 第19-20页 |
2.2 重庆现代仿古建筑的形成背景 | 第20-30页 |
2.2.1 地理背景因素 | 第20-23页 |
2.2.2 历史背景因素 | 第23-25页 |
2.2.3 文化背景因素 | 第25-26页 |
2.2.4 经济效应因素 | 第26-28页 |
2.2.5 现代城市的趋同发展 | 第28-30页 |
2.3 仿古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 第30-34页 |
2.3.1 仿古建筑设计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 第30-32页 |
2.3.2 现代元素在仿古建筑中的不协调 | 第32-34页 |
3 仿古建筑的形态分析 | 第34-45页 |
3.1 仿古建筑的形态布局 | 第34-40页 |
3.1.1 由单元组合成群体的布局 | 第34-35页 |
3.1.2 建筑群体非对称布局 | 第35-36页 |
3.1.3 山水相间的分割布局 | 第36-38页 |
3.1.4 复合型空间布局 | 第38-40页 |
3.2 仿古建筑的形态特点 | 第40-45页 |
3.2.1 现代技术在仿古建筑中的运用 | 第40-42页 |
3.2.2 仿古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对比分析 | 第42-45页 |
4 重庆现代仿古建筑装饰分析 | 第45-57页 |
4.1 建筑装饰之于建筑的意义 | 第45-47页 |
4.1.1 符号与标识的意义 | 第45-46页 |
4.1.2 装饰的审美意义 | 第46-47页 |
4.1.3 建筑装饰的功能的意义 | 第47页 |
4.2 仿古建筑的装饰分析 | 第47-57页 |
4.2.1 屋顶装饰 | 第47-49页 |
4.2.2 墙面装饰 | 第49-51页 |
4.2.3 檐枋的装饰 | 第51-52页 |
4.2.4 挂落的装饰 | 第52-53页 |
4.2.5 撑拱的装饰 | 第53-55页 |
4.2.6 门窗的装饰 | 第55-57页 |
总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