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G108秦岭灾害天气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现状第11-12页
        1.2.2 气象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研究第12-15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17-29页
    2.1 研究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第17-20页
        2.1.1 地形地貌第18页
        2.1.2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第18-19页
        2.1.3 气象水文第19页
        2.1.4 人类工程活动第19-20页
    2.2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特征第20-24页
        2.2.1 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总特征第20页
        2.2.2 研究区内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发育特点第20-24页
    2.3 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状况第24-27页
        2.3.1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第24-26页
        2.3.2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第26-27页
    2.4 降雨型地质灾害的统计特性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G108 秦岭山区地质灾害自动监测第29-34页
    3.1 监测方法第29-30页
    3.2 监测内容第30-31页
    3.3 G108 秦岭监测方案第31-33页
        3.3.1 监测点分布第31页
        3.3.2 监测仪器选择第31-32页
        3.3.3 自动监测布设第32-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单因素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建立第34-41页
    4.1 地质灾害预警内容第34-35页
    4.2 降雨影响系数第35-37页
    4.3 临界日综合降雨量的计算第37-38页
        4.3.1 崩塌、滑坡与降雨量相关性分析第37页
        4.3.2 临界日综合降雨量的计算公式第37-38页
    4.4 耦合预警模型建立第38-39页
    4.5 预警判据确定第39页
    4.6 基于降雨量的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划分第39-40页
    4.7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多判据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综合预警模型建立第41-49页
    5.1 监测预警判据指标的选取第41页
    5.2 评价因子分级第41-42页
    5.3 模糊数学原理构建多判据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综合预警模第42-48页
    5.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六章 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构建第49-55页
    6.1 数据库概述第49-50页
    6.2 系统数据库的数据分析第50-52页
        6.2.1 属性数据第51页
        6.2.2 空间数据第51-52页
        6.2.3 监测数据第52页
    6.3 系统数据库的详细设计第52-54页
    6.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七章 陕西地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第55-61页
    7.1 概述第55页
    7.2 监测预警系统分析第55-56页
        7.2.1 预警系统需求分析第55页
        7.2.2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第55-56页
    7.3 监测预警系统设计第56-57页
        7.3.1 系统设计思路第56-57页
        7.3.2 系统工作流程第57页
    7.4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第57-60页
        7.4.1 监测数据实时监控第58页
        7.4.2 监测预警第58-59页
        7.4.3 信息发布第59页
        7.4.4 应急管理第59页
        7.4.5 地图查询第59-60页
    7.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结论与建议第61-63页
    1 结论第61页
    2 进一步研究建议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灾害应对主体研究
下一篇: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