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运作模式、问题及对策 | 第12-13页 |
1.2.2 综合评价方法 | 第13-15页 |
1.2.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5-16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4.1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社会保障理论 | 第18页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8-19页 |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20页 |
2.4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的现状及运行成效 | 第21-29页 |
3.1 覆盖情况分析 | 第21-26页 |
3.1.1 参合情况分析 | 第21-22页 |
3.1.2 受益情况分析 | 第22-23页 |
3.1.3 卫生资源情况分析 | 第23页 |
3.1.4 筹资情况分析 | 第23-25页 |
3.1.5 基金支出情况分析 | 第25-26页 |
3.2 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成效 | 第26-29页 |
3.2.1 统一补偿模式 | 第26-27页 |
3.2.2 启动新农合重大疾病医疗保险 | 第27页 |
3.2.3 “先看病、后付费”试点 | 第27-29页 |
第4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9-32页 |
4.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29-30页 |
4.1.1 逻辑模型 | 第29页 |
4.1.2 绩效评价的“4E”准则 | 第29-30页 |
4.1.3 基于逻辑模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绩效评估模型框架设计 | 第30页 |
4.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0-32页 |
4.2.1 指标的选取 | 第30-31页 |
4.2.2 指标的计算公式 | 第31-32页 |
第5章 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绩效测度 | 第32-44页 |
5.1 原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第32-35页 |
5.1.1 原始数据的采集 | 第32页 |
5.1.2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32-35页 |
5.2 实证分析 | 第35-44页 |
5.2.1 因子分析法的原理 | 第35页 |
5.2.2 因子分析法的前提条件 | 第35-37页 |
5.2.3 共同度分析 | 第37-38页 |
5.2.4 公共因子分析 | 第38-40页 |
5.2.5 因子得分与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5页 |
6.1 结论 | 第44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