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3页 |
第1章 渔樵形象的历史渊源 | 第13-25页 |
1.1 “渔父”与渔隐 | 第13-18页 |
1.2 “樵夫”与樵隐 | 第18-21页 |
1.3 渔樵的隐逸传统与文化阐释 | 第21-25页 |
第2章 晚唐诗歌中丰富的渔樵形象产生的社会根源 | 第25-36页 |
2.1 渔樵诗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 | 第25-28页 |
2.2 渔樵与晚唐文人思想、心态及价值取向 | 第28-32页 |
2.2.1 晚唐前期的文人思想、心态及价值取向 | 第28-30页 |
2.2.2 晚唐后期的文人思想、心态及价值取向 | 第30-32页 |
2.3 以隐求仕与弃仕归隐 | 第32-36页 |
第3章 晚唐渔樵诗歌的主题取向 | 第36-47页 |
3.1 战乱主题 | 第36-39页 |
3.2 山水田园主题 | 第39-43页 |
3.3 怀古与题咏主题 | 第43-47页 |
第4章 晚唐渔樵诗人的悲剧意识与解脱之道 | 第47-59页 |
4.1 悲剧时代与悲剧意识 | 第47-50页 |
4.2 陆龟蒙与渔樵诗歌 | 第50-55页 |
4.3 李群玉的渔樵生涯 | 第55-59页 |
第5章 晚唐渔樵诗的艺术特征与文学价值 | 第59-67页 |
5.1 晚唐渔樵诗的艺术特征 | 第59-63页 |
5.2 晚唐渔樵诗涌现的诗歌史意义及对后世作家作品的影响 | 第63-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附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