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13X沸石/活性炭复合材料孔结构调节及其在CH4/N2分离中的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1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煤层气第11-18页
        1.2.1 煤层气的组成特点第12页
        1.2.2 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意义第12-13页
            1.2.2.1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可降低煤层气的危害第12-13页
            1.2.2.2 煤层气的可利用性第13页
        1.2.3 煤层气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1 国外煤层气利用现状第13-14页
            1.2.3.2 国内煤层气利用现状第14页
        1.2.4 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第14-18页
            1.2.4.1 低温深冷分离第15-16页
            1.2.4.2 膜分离第16-17页
            1.2.4.3 变压吸附第17-18页
    1.3 吸附剂第18-24页
        1.3.1 沸石第18-19页
        1.3.2 活性炭第19-21页
        1.3.3 炭分子筛第21-22页
        1.3.4 沸石/活性炭复合材料第22-24页
    1.4 等温吸附模型及其方程第24-25页
        1.4.1 Langmuir等温吸附理论第24-25页
        1.4.2 Langmuir-Freundlich吸附式第25页
    1.5 吸附等温线第25-29页
        1.5.1 吸附等温线类型第25-27页
        1.5.2 滞后环类型第27-29页
    1.6 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第29-30页
    1.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0-31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1-35页
    2.1 实验试剂及原料第31页
        2.1.1 实验试剂第31页
        2.1.2 实验原料第31页
    2.2 复合材料制备配方第31-32页
    2.3 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第32页
    2.4 复合材料液相碳沉积调孔第32页
    2.5 复合材料的表征第32-35页
        2.5.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32-33页
        2.5.2 低温N_2吸附表征第33页
        2.5.3 N_2、CO_2和CH_4吸附等温线的测定第33-35页
第三章 不同活化时间活性炭和复合材料的研究第35-49页
    3.1 活性炭的表征第35-38页
        3.1.1 活性炭的N_2吸附表征第35-37页
        3.1.2 活性炭中碳含量测定第37-38页
    3.2 13X沸石/活性炭复合材料沸石的表征第38-40页
        3.2.1 XRD表征第38页
        3.2.2 N_2吸附-脱附表征第38-40页
        3.2.3 复合材料孔结构随活化时间的变化第40页
    3.3 样品T24和F24的比较第40-42页
    3.4 不同活化时间复合材料气体吸附性能研究第42-47页
        3.4.1 复合材料样品的吸附等温线第42-43页
        3.4.2 复合材料表面改性后样品XRD表征第43页
        3.4.3 CH_4、N_2、CO_2在复合材料表面改性后样品上的吸附等温线第43-44页
        3.4.4 样品表面改性前后对CH_4、N_2、CO_2的分离性能第44-46页
        3.4.5 样品F24对CH_4、N_2、CO_2吸附等温线的L-F拟合第46-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通过酚醛树脂调节复合材料孔结构的研究第49-69页
    4.1 利用酚醛树脂对F24样品进行孔调节第49-50页
    4.2 碳沉积法孔调节中考察因素的初步确定第50-52页
    4.3 浸渍次数的影响第52-59页
        4.3.1 XRD表征第52-53页
        4.3.2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第53-54页
        4.3.3 孔结构表征第54-55页
        4.3.4 CO_2吸附表征第55-57页
        4.3.5 N_2、CH_4、CO_2吸附性能研究第57-59页
    4.4 浸渍液浓度的影响第59-61页
        4.4.1 XRD表征第59页
        4.4.2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第59-60页
        4.4.3 微孔结构分析第60-61页
    4.5 浸渍时间的影响第61-64页
        4.5.1 XRD表征第61-62页
        4.5.2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第62-63页
        4.5.3 微孔结构分析第63-64页
    4.6 热处理温度的影响第64-67页
        4.6.1 XRD表征第64-65页
        4.6.2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第65-66页
        4.6.3 微孔结构分析第66-67页
    4.7 样品孔结构修饰第67-68页
    4.8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9-71页
    5.1 总结第69-70页
    5.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致谢第77-79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硫化物/石墨烯的室温固相合成和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下一篇:6-OTs-β-CD/二苯硫脲包合物的制备及其对Th4+、(UO22+的吸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