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写表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3-27页 |
1.1 水稻穗枯病概述 | 第13-15页 |
1.2 水稻穗枯病病原概况 | 第15-21页 |
1.2.1 穗枯病病原菌 | 第15-16页 |
1.2.2 颖壳伯克氏菌生物学特性 | 第16-17页 |
1.2.3 水稻穗枯病菌侵染规律 | 第17-18页 |
1.2.4 颖壳伯克氏菌(B. glumae)的致病因子 | 第18-20页 |
1.2.5 穗枯病病原菌的检测及鉴定 | 第20-21页 |
1.3 抗穗枯病的水稻品种 | 第21-22页 |
1.3.1 水稻品种穗枯病抗性鉴定方法 | 第21-22页 |
1.3.2 穗枯病抗性水稻品种 | 第22页 |
1.4 植物激素概述 | 第22-26页 |
1.4.1 植物激素简介 | 第22-23页 |
1.4.2 植物激素与植物抗性 | 第23-26页 |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7页 |
2.1.2 供试水稻品种 | 第27页 |
2.1.3 试验药剂 | 第27页 |
2.1.4 培养基 | 第27页 |
2.1.5 仪器 | 第27-2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8-37页 |
2.2.1 水稻穗枯病菌的分离鉴定 | 第28-29页 |
2.2.2 水稻品种对穗枯病的抗性测定 | 第29-35页 |
2.2.3 穗枯病菌侵染水稻苗期后内源激素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35页 |
2.2.4 外源SA对水稻苗期抗穗枯病的影响 | 第35-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62页 |
3.1 水稻穗枯病菌的分离鉴定 | 第37-39页 |
3.1.1 穗枯病病原菌分离条件优化 | 第37-38页 |
3.1.2 病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3.1.3 烟草过敏性反应 | 第39页 |
3.2 水稻品种对穗枯病的抗性 | 第39-51页 |
3.2.1 种子处理接种法测定水稻品种对穗枯病的抗性 | 第39-42页 |
3.2.2 浸根接种法测定水稻品种苗期对穗枯病的抗性 | 第42-43页 |
3.2.3 喷雾接种法测定水稻品种苗期对穗枯病的抗性 | 第43-48页 |
3.2.4 孕穗期注射接种法测定水稻品种成株期对穗枯病的抗性 | 第48-51页 |
3.3 穗枯病菌侵染水稻苗期后内源激素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51-57页 |
3.3.1 茉莉酸(JA)含量变化 | 第51页 |
3.3.2 水杨酸(SA)含量变化 | 第51-52页 |
3.3.3 赤霉素(GA_3)含量变化 | 第52-53页 |
3.3.4 脱落酸(ABA)含量变化 | 第53-54页 |
3.3.5 生长素(IAA)含量变化 | 第54-55页 |
3.3.6 油菜素内酯(BR)含量变化 | 第55-56页 |
3.3.7 玉米素(ZT)含量变化 | 第56-57页 |
3.4 外源SA对水稻苗期抗穗枯病的影响 | 第57-62页 |
3.4.1 外源SA对水稻幼苗病情指数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2 外源SA诱导下水稻苗期防御酶活性变化 | 第58-60页 |
3.4.3 SA对颖壳伯克氏菌(B. glumae)的抑菌活性测定 | 第60-62页 |
4 讨论 | 第62-67页 |
4.1 水稻穗枯病菌的分离鉴定 | 第62-63页 |
4.1.1 穗枯病病原菌的分离条件 | 第62页 |
4.1.2 穗枯病病原菌的分离 | 第62-63页 |
4.2 水稻品种苗期对穗枯病的抗性 | 第63-64页 |
4.3 穗枯病菌侵染水稻苗期后内源激素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64-65页 |
4.4 外源SA对水稻苗期抗穗枯病的影响 | 第65-67页 |
4.4.1 外源SA对水稻幼苗病情指数的影响 | 第65页 |
4.4.2 外源SA诱导下水稻苗期防御酶活性变化 | 第65-66页 |
4.4.3 SA对细菌性穗枯病病原菌的活性测定 | 第66-67页 |
5 总结 | 第67-70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67-68页 |
5.1.1 水稻穗枯菌分离条件的优化 | 第67页 |
5.1.2 水稻穗枯病菌的分离鉴定 | 第67页 |
5.1.3 水稻苗期抗穗枯病鉴定方法及抗性品种的鉴定 | 第67页 |
5.1.4 水稻苗期内源激素与抗穗枯病关系 | 第67-68页 |
5.1.5 外源SA对水稻苗期抗穗枯病的影响 | 第68页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8页 |
5.3 问题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附录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学术活动和论文发表情况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