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丹参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1 丹参酚酸类化合物简介 | 第11页 |
1.1.2 丹参酚酸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物质--迷迭香酸 | 第11页 |
1.1.3 丹参中酚酸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 第11-12页 |
1.2 丹参酚酸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相关酶 PAL 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水杨酸诱导子在植物次生代谢应答过程中的作用 | 第13页 |
1.4 植物体中的 Ca~(2+)及其信号作用 | 第13-14页 |
1.5 植物体中的 H_2O_2及其来源 | 第14-16页 |
1.5.1 H_2O_2信号分子 | 第14页 |
1.5.2 H_2O_2的非细胞质来源 | 第14-16页 |
1.5.3 H_2O_2的细胞质来源 | 第16页 |
1.6 RNA | 第16-17页 |
1.6.1 RNA 相关简介 | 第16-17页 |
1.6.2 RNA 纯度和完整性分析 | 第17页 |
1.7 实时定量 PCR | 第17-19页 |
1.7.1 原理与分类 | 第17页 |
1.7.2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 PCR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水杨酸处理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 PAL 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9-24页 |
2.1 引言 | 第19-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2.1 光照诱导愈伤组织并继代培养 | 第20页 |
2.2.2 黑暗培养丹参悬浮细胞 | 第20页 |
2.2.3 诱导丹参悬浮细胞及处理 | 第20页 |
2.2.4 RNA 的提取(Trizol 法提取) | 第20-21页 |
2.2.5 RNA 质量检测 | 第21页 |
2.2.6 反转录 | 第21页 |
2.2.7 RT-PCR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钙离子处理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 PAL 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4-32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3.2.1 光照诱导愈伤组织并继代培养 | 第24页 |
3.2.2 培养丹参悬浮细胞 | 第24页 |
3.2.3 诱导丹参悬浮细胞及处理 | 第24-25页 |
3.2.4 RNA 的提取 | 第25-26页 |
3.2.5 RNA 质量检测 | 第26页 |
3.2.6 反转录 | 第2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3.3.1 质膜 Ca~(2+)通道抑制剂对丹参培养细胞 PAL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26-29页 |
3.3.2 内膜系统钙离子抑制剂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 PAL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3 质膜、内膜系统钙离子抑制剂共处理对丹参悬浮细胞 PAL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H_2O_2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中 PAL 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2-37页 |
4.1 引言 | 第3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4.2.1 光照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并培养 | 第32页 |
4.2.2 培养丹参悬浮细胞 | 第32页 |
4.2.3 诱导丹参悬浮细胞及处理 | 第32-33页 |
4.2.4 RNA 的提取 | 第33页 |
4.2.5 RNA 质量检测 | 第33页 |
4.2.6 反转录 | 第3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4.3.1 外源过氧化氢处理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 PAL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4.3.2 IMD 处理丹参悬浮细胞 PAL 相对基因表达量 | 第34页 |
4.3.3 DMTU 处理丹参悬浮细胞 PAL 相对基因表达量 | 第34-35页 |
4.3.4 DMTU 与水杨酸共同处理对丹参悬浮细胞 PAL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35页 |
4.3.5 H_2O_2各相关处理剂处理对丹参悬浮细胞 PAL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7-38页 |
5.1 水杨酸处理上调了丹参悬浮培养细胞 PAL 基因的表达 | 第37页 |
5.2 钙离子上调丹参悬浮培养细胞 PAL 基因表达 | 第37页 |
5.3 H_2O_2上调丹参悬浮培养细胞 PAL 基因表达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