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运动控制技术概述 | 第11-13页 |
·运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第11页 |
·运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 第11-12页 |
·运动控制软件的特点 | 第12-13页 |
·包装机的发展及现状 | 第13-15页 |
·我国包装机行业的发展及现状 | 第13页 |
·世界包装机行业的发展及现状 | 第13-14页 |
·我国与世界包装机强国的差距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5-1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本文的章节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自动包装机控制系统概述 | 第17-24页 |
·自动包装机控制系统框架 | 第17-20页 |
·自动包装机基本结构概述 | 第17-18页 |
·自动包装机关键运动过程分析 | 第18-19页 |
·自动包装机控制系统设计与方案 | 第19-20页 |
·自动包装机控制系统上位机概述 | 第20-21页 |
·上位机硬件系统概述 | 第20-21页 |
·上位机软件开发环境 | 第21页 |
·自动包装机控制系统下位机概述 | 第21-23页 |
·运动控制器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自主研发的嵌入式多轴通用运动控制器 | 第22-23页 |
·下位机软件开发环境 | 第23页 |
·本章小节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自动包装机运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24-45页 |
·运动控制软件设计概述 | 第24-26页 |
·运动控制软件设计方法 | 第24-25页 |
·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概述 | 第25页 |
·基于UML 的面向对象方法设计 | 第25-26页 |
·自动包装机运动控制软件设计概述 | 第26-29页 |
·自动包装机运动控制软件设计步骤 | 第26页 |
·上位机软件功能分析 | 第26-28页 |
·下位机软件功能分析 | 第28-29页 |
·自动包装机运动控制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29-31页 |
·上位机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9页 |
·上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29-31页 |
·自动包装机运动控制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第31-36页 |
·下位机软件层次划分 | 第31-32页 |
·下位机软件主循环活动图 | 第32-33页 |
·下位机软件系统状态图 | 第33-34页 |
·下位机软件系统子状态图 | 第34-36页 |
·包装运动过程设计 | 第36-39页 |
·位置循环过程 | 第36-37页 |
·基于位置的功能处理过程 | 第37-39页 |
·自动包装机运动控制系统软件通讯程序设计 | 第39-43页 |
·系统通讯协议概述 | 第39-41页 |
·系统软件通讯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第41-43页 |
·本章小节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自动包装机运动控制软件关键技术 | 第45-64页 |
·横封电子凸轮运动 | 第45-50页 |
·横封凸轮运动概述 | 第45-46页 |
·横封凸轮运动分析 | 第46-49页 |
·横封电子凸轮运动算法 | 第49-50页 |
·三轴同步控制 | 第50-55页 |
·三轴同步控制原理 | 第50-51页 |
·PID 控制算法研究 | 第51-52页 |
·PID 在闭环同步控制中的应用 | 第52-55页 |
·塑料复合膜热封温度控制 | 第55-58页 |
·包装机的热封原理 | 第55-56页 |
·热封封口装置类型及特点 | 第56页 |
·影响热封质量的工艺参数 | 第56-57页 |
·热封温度控制的工程实现 | 第57-58页 |
·运动加减速曲线控制与伺服电机的选择 | 第58-63页 |
·直线加减速曲线控制 | 第59页 |
·指数型加减速曲线控制 | 第59-60页 |
·S 型加减速曲线控制 | 第60-62页 |
·伺服电机及配套减速机的选择 | 第62-63页 |
·本章小节 | 第63-64页 |
第五章 自动包装机运动控制软件可靠性研究 | 第64-71页 |
·软件可靠性概述 | 第64-65页 |
·自动包装机运动控制软件容错设计 | 第65-67页 |
·软件容错主要应对的问题 | 第65-66页 |
·自动包装机控制软件容错设计 | 第66-67页 |
·自动包装机运动控制软件抗干扰研究 | 第67-70页 |
·数字滤波 | 第67-68页 |
·“看门狗”技术 | 第68-69页 |
·指令冗余 | 第69页 |
·软件陷阱 | 第69-70页 |
·本章小节 | 第70-7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