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3.1 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必要性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大病保险报销模式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3 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 第20-21页 |
2.1.2 补偿模式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医疗保险收支平衡精算原理 | 第22页 |
2.2.2 PPP模式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有限政府理论 | 第23页 |
2.2.4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河南省大病保险补偿模式运行状况分析 | 第24-42页 |
3.1 大病保险补偿模式发展沿革及最新制度内容 | 第24-26页 |
3.1.1 大病保险补偿模式发展沿革 | 第24-25页 |
3.1.2 大病保险补偿模式最新制度内容 | 第25-26页 |
3.2 调研资料状况描述 | 第26-30页 |
3.2.1 两个调研地区概况 | 第26-27页 |
3.2.2 调研样本个体特征 | 第27-28页 |
3.2.3 身体健康与医疗费用负担状况 | 第28-30页 |
3.2.4 参加大病保险制度状况 | 第30页 |
3.3 四个首批试点城市大病保险补偿模式 | 第30-32页 |
3.3.1 试点城市补偿模式的设计 | 第30-31页 |
3.3.2 试点城市实际补偿效果分析 | 第31-32页 |
3.4 河南省现行大病保险补偿效果分析 | 第32-37页 |
3.4.1 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分析 | 第32-34页 |
3.4.2 大病保险实际报销比例分析 | 第34-35页 |
3.4.3 大病保险基金综合赔付率分析 | 第35-36页 |
3.4.4 城乡居民满意度分析 | 第36-37页 |
3.5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7-42页 |
3.5.1 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依然较重 | 第37-38页 |
3.5.2 补偿方案的设计不够精细化 | 第38-39页 |
3.5.3 诱发道德风险,促进过度医疗消费 | 第39页 |
3.5.4 居民对大病保险制度的认识不足 | 第39-40页 |
3.5.5 没有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机构的优势 | 第40-42页 |
第4章 外省大病保险补偿模式的有益经验 | 第42-45页 |
4.1 “太仓”模式 | 第42-43页 |
4.1.1 全民参保,精细设置报销比例 | 第42-43页 |
4.1.2 与河南省的对比和有益经验 | 第43页 |
4.2 “湛江”模式 | 第43-45页 |
4.2.1 分档设置封顶线,建立一体化“支付结算”体系 | 第43-44页 |
4.2.2 与河南省的对比和有益经验 | 第44-45页 |
第5章 河南省大病保险补偿模式的构思及优化策略 | 第45-52页 |
5.1 大病保险补偿模式的构思 | 第45-47页 |
5.1.1 未来可能的补偿模式发展趋势 | 第45-47页 |
5.1.2 针对困难群众设计“特惠式”补偿模式 | 第47页 |
5.2 科学界定大病保险可报销范畴 | 第47-48页 |
5.2.1 将慢性病列入可报销范畴 | 第47-48页 |
5.2.2 合理确定合规费用,降低不可报销比例 | 第48页 |
5.3 建立大病保险评估体系,完善监督制度 | 第48-49页 |
5.4 遵循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原则 | 第49-50页 |
5.4.1 尊重市场化运作的商业原则 | 第49-50页 |
5.4.2 规范合同管理,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 | 第50页 |
5.5 加强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 | 第50-52页 |
5.5.1 强化各医保制度的互补联动 | 第50-51页 |
5.5.2 完善各医保制度的信息共享,推广“智能审核”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57-60页 |
附录B 访谈提纲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