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9-12页 |
1 前言 | 第12-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20页 |
2.1 研究方法概述 | 第14-15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2.3.1 模型建立 | 第16-17页 |
2.3.2 模型内部验证 | 第17-18页 |
2.3.3 模型外部测试 | 第18页 |
2.4 实验室检测 | 第18页 |
2.4.1 HIV检测 | 第18页 |
2.4.2 梅毒螺旋体检测 | 第18页 |
2.4.3 HSV-2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 | 第18页 |
2.5 变量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5.1 性传播性疾病感染 | 第18-19页 |
2.5.2 新型毒品 | 第19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19页 |
2.7 质量控制 | 第19页 |
2.7.1 设计阶段 | 第19页 |
2.7.2 资料统计分析阶段 | 第19页 |
2.8 伦理许可 | 第19-20页 |
3 结果 | 第20-27页 |
3.1 模型建立 | 第20-25页 |
3.1.1 建模人群的社会人口学信息 | 第20页 |
3.1.2 感染与未感染HIV的大学生MSM的特征分析 | 第20-21页 |
3.1.3 模型包含的变量及评分情况 | 第21-23页 |
3.1.4 建模数据情况及评价 | 第23-25页 |
3.2 模型内部验证 | 第25-26页 |
3.3 模型外部测试 | 第26-27页 |
4 讨论 | 第27-33页 |
4.1 大学生MSM的HIV感染情况 | 第28页 |
4.2 大学生MSM的HIV感染风险诊断模型包含的变量 | 第28-30页 |
4.3 模型的评分系统 | 第30页 |
4.4 大学生MSM的HIV感染风险诊断模型的初步评价 | 第30-31页 |
4.5 模型的内部验证 | 第31页 |
4.6 模型的外部测试 | 第31-32页 |
4.7 优势与限制性 | 第32页 |
5.结论 | 第32-33页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0页 |
综述 | 第4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