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3-32页 |
1.西医对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的认识 | 第13-15页 |
2.中医对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的认识 | 第15-16页 |
3.阴阳本体结构基本论点 | 第16-18页 |
3.1 人体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 | 第16-17页 |
3.2 正邪定位与辨证论治 | 第17-18页 |
4.扶阳学派学术传承及其核心思想 | 第18-22页 |
4.1 扶阳学派学术传承 | 第18-19页 |
4.2 扶阳学派核心思想 | 第19-22页 |
5.从人体内阳外阴本体结构对《伤寒论》六经病的诠释 | 第22-25页 |
5.1 三阳病 | 第23-24页 |
5.2 三阴病 | 第24-25页 |
6.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与三阴病 | 第25页 |
7.对次第治疗的认识 | 第25-27页 |
8.唐农教授对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的学术见解 | 第27-32页 |
8.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7-28页 |
8.2 治疗原则 | 第28-29页 |
8.3 具体治疗方法 | 第29-3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2-50页 |
1.研究目的 | 第32页 |
2.研究对象 | 第32-35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32页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2-35页 |
3.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3.1 分组方法 | 第35页 |
3.2 治疗方法 | 第35-37页 |
3.3 观察指标 | 第37页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7-38页 |
4.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5.研究结果 | 第39-50页 |
5.1 一般资料 | 第39-41页 |
5.2 临床疗效评价 | 第41-42页 |
5.3 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 | 第42-43页 |
5.4 治疗前后Lee氏心衰积分比较 | 第43-44页 |
5.5 治疗前后LVEF比较 | 第44-45页 |
5.6 治疗前后BNP比较 | 第45-46页 |
5.7 治疗前后醛固酮比较 | 第46-47页 |
5.8 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Ⅱ比较 | 第47-48页 |
5.9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48-49页 |
5.10 临床不良反应观察 | 第49-50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50-57页 |
1.郑钦安先生的中土理论 | 第50-51页 |
2.三焦与次第治疗 | 第51-52页 |
3.研究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3.1 临床综合疗效分析 | 第52页 |
3.2 NYHA心功能分级疗效分析 | 第52页 |
3.3 Lee氏心衰积分分析 | 第52页 |
3.4 LVEF分析 | 第52-53页 |
3.5 BNP分析 | 第53页 |
3.6 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分析 | 第53页 |
3.7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第53页 |
4.典型病例分析 | 第53-56页 |
5.展望 | 第56-57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附录1 扶阳法次第治疗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的临床观察表 | 第65-67页 |
附录2 Lee氏心衰积分 | 第67-68页 |
缩略词表 | 第68-69页 |
综述 | 第6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
个人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