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工程背景 | 第12-14页 |
| 1.2 强度界面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14-16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1.4 本文工作 | 第20-22页 |
| 2 梁-柱强度界面位置对框架静力性能影响分析 | 第22-46页 |
| 2.1 引言 | 第22页 |
| 2.2 模型建立 | 第22-28页 |
| 2.2.1 数值模型 | 第22-26页 |
| 2.2.2 Pushover分析 | 第26-28页 |
| 2.3 框架失效模式 | 第28-38页 |
| 2.3.1 基本原理 | 第28-29页 |
| 2.3.2 塑性铰发展 | 第29-38页 |
| 2.4 力学参数对比评价 | 第38-44页 |
| 2.4.1 承载力 | 第39-42页 |
| 2.4.2 刚度 | 第42-43页 |
| 2.4.3 延性系数 | 第43-4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3 框架动力分析模型建立及验证 | 第46-79页 |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 3.1.1 有限元理论概述 | 第46页 |
| 3.1.2 UMAT简介 | 第46-47页 |
| 3.2 强度界面的力学性能 | 第47-49页 |
| 3.2.1 强度界面对结构强度影响 | 第47-48页 |
| 3.2.2 强度界面处粘结机理分析 | 第48-49页 |
| 3.3 强度界面的模型化 | 第49-59页 |
| 3.3.1 材料本构理论及节点单元类型 | 第49-57页 |
| 3.3.2 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单元类型 | 第57页 |
| 3.3.3 强度界面处材料本构 | 第57-59页 |
| 3.4 弹簧单元的分类及作用原理 | 第59-61页 |
| 3.4.1 弹簧单元的分类 | 第59-60页 |
| 3.4.2 弹簧单元在强度界面处的应用 | 第60-61页 |
| 3.5 数值分析模型的选取 | 第61-64页 |
| 3.6 数值分析结果对比 | 第64-77页 |
| 3.6.1 滞回曲线 | 第64-67页 |
| 3.6.2 骨架曲线 | 第67-69页 |
| 3.6.3 变形能力分析 | 第69-72页 |
| 3.6.4 刚度退化 | 第72-73页 |
| 3.6.5 耗能能力分析 | 第73-75页 |
| 3.6.6 框架承载力退化分析 | 第75-77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4 强度界面对框架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79-125页 |
| 4.1 引言 | 第79页 |
| 4.2 框架动力特性分析 | 第79-85页 |
| 4.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9-80页 |
| 4.2.2 动力分析理论 | 第80-81页 |
| 4.2.3 动力特性分析 | 第81-85页 |
| 4.3 地震作用下模型框架动力响应分析 | 第85-123页 |
| 4.3.1 地震波选取及调整 | 第85-89页 |
| 4.3.2 模型-000与模型-500动力响应分析结果对比 | 第89-107页 |
| 4.3.3 模型-200与模型-500动力响应分析结果对比 | 第107-12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8页 |
| 5.1 结论 | 第125-126页 |
| 5.2 展望 | 第126-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3页 |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