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绪论 | 第15-20页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2、选题意义 | 第16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8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的意义 | 第20-23页 |
第一节 品牌建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 第20-21页 |
一、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繁荣和发展,提高其整体水平 | 第20页 |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提高其质量和效能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品牌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第21-23页 |
一、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其文化素养 | 第21页 |
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概况 | 第23-28页 |
第一节 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的历史发展进程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层次 | 第24-25页 |
一、国家级 | 第24页 |
二、山东省级 | 第24-25页 |
三、市县级 | 第25页 |
第三节 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种类及其资源分布优势 | 第25-28页 |
一、历史文化 | 第25-26页 |
(一) 济南 | 第25-26页 |
(二) 淄博、莱芜 | 第26页 |
(三) 滨州 | 第26页 |
(四) 菏泽、济宁、泰安、聊城 | 第26页 |
二、沿海城市文化——青岛、烟台、威海、日照 | 第26页 |
三、民俗文化 | 第26-27页 |
(一) 潍坊 | 第26-27页 |
(二) 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 | 第27页 |
四、数字文化——东营 | 第27页 |
五、传统文化——济宁 | 第27页 |
六、红色革命文化—临沂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个案研究 | 第28-34页 |
第一节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品牌建设 | 第28-30页 |
一、烟台市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 | 第28-29页 |
二、东营市数字文化广场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品牌建设 | 第30-32页 |
一、肥城市文化志愿者递进培养体系 | 第30页 |
二、张店区大学生文化协管员 | 第30-31页 |
三、青州市文化行业协会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山东省其他特色品牌建设 | 第32-34页 |
一、尼山书院 | 第32页 |
二、利津县历史文化记忆展示工程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 第34-40页 |
第一节 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的主要成就 | 第34-36页 |
一、数量大 | 第34页 |
二、种类多 | 第34-35页 |
三、分布广 | 第35页 |
四、投资大 | 第35-36页 |
五、政策率先 | 第36页 |
第二节 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的主要特色 | 第36-37页 |
一、地域特色鲜明 | 第36-37页 |
二、持续稳定 | 第37页 |
三、制作精良 | 第37页 |
四、群众参与广 | 第37页 |
第三节 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40页 |
一、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意识不强 | 第38页 |
二、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定位模糊 | 第38页 |
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缺乏内涵 | 第38页 |
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核心不显著 | 第38页 |
五、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宣传不足 | 第38页 |
六、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专业人才匮乏 | 第38页 |
七、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各地市发展不均衡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发展策略 | 第40-45页 |
第一节 国家政策调整策略 | 第40-42页 |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的保障机制 | 第40-41页 |
(一) 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 第40-41页 |
(二) 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 第41页 |
(三) 建立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 | 第41页 |
(四) 建立技术保障机制 | 第41页 |
(五) 建立合理的服务品牌评价规则保障机制 | 第41页 |
(六) 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 第41页 |
(七)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 第41页 |
二、加强策划与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政府管理模式调整策略 | 第42-43页 |
一、加强政府组织和引导 | 第42-43页 |
二、制订群众文化活动的长远规划 | 第43页 |
三、坚持开放包容,创新服务理念 | 第43页 |
第三节 公共文化品牌包装策略 | 第43-45页 |
一、准确定位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形象 | 第43-44页 |
二、坚持借势而动,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品牌效应 | 第44页 |
三、借力文化产业,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价值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