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动态 | 第11-18页 |
1.2.1 光伏建筑一体化研究动态 | 第11页 |
1.2.2 光伏组件产品现状 | 第11-13页 |
1.2.3 不同气候环境条件对光伏组件耐久性的影响 | 第13-16页 |
1.2.4 坡屋顶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组件及其安装方式 | 第16-18页 |
1.2.5 小结 | 第18页 |
1.3 湿热多雨地区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3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4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4页 |
第二章 适应湿热多雨气候的光伏组件背板选择 | 第24-30页 |
2.1 晶体硅光伏组件的构成与材料选择 | 第24-26页 |
2.1.1 晶体硅光伏组件的构成 | 第24页 |
2.1.2 商业化产品中各组成部分的材料选择 | 第24-26页 |
2.2 背板材料的类型及恒定湿热处理时的性能差异 | 第26-29页 |
2.2.1 背板材料的类型 | 第26-28页 |
2.2.2 背板及组件在湿热环境下的基本性能要求 | 第28页 |
2.2.3 文献调研各背板类型恒定湿热处理时的性能差异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代替瓦片集成在坡屋顶上的光伏组件尺寸 | 第30-44页 |
3.1 光伏组件现有尺寸 | 第30-36页 |
3.1.1 光伏板的尺寸 | 第32-35页 |
3.1.2 光伏瓦的尺寸 | 第35-36页 |
3.2 光伏坡屋顶系统的设计要求 | 第36-41页 |
3.2.1 功能要求 | 第36-40页 |
3.2.2 运行要求 | 第40-41页 |
3.2.3 约束条件 | 第41页 |
3.3 光伏组件标准化尺寸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光伏坡屋面构造系统 | 第44-66页 |
4.1 现有光伏组件上下搭接式安装方法 | 第44-45页 |
4.2 三种构造方案 | 第45-54页 |
4.2.1 旋转折叠式坡屋面光伏建筑一体化安装构造 | 第45-49页 |
4.2.2 上穿下抵式坡屋面光伏建筑一体化安装构造 | 第49-52页 |
4.2.3 双层贯穿式坡屋面光伏建筑一体化安装构造 | 第52-54页 |
4.3 双层贯穿式构造方案的优化 | 第54-60页 |
4.3.1 组件的优化 | 第55-57页 |
4.3.2 屋脊、天沟、屋檐构造设计 | 第57-60页 |
4.4 双层贯穿式构造方案的案例建筑应用 | 第60-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6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A | 第74-78页 |
附录B | 第78-84页 |
图表索引 | 第84-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