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nity3d的智能制造仿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新工业革命产生的新需求 | 第11-12页 |
1.1.2 Unity3d的蓬勃发展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1.3.1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本论文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第2章 仿真系统构建软件介绍 | 第15-20页 |
2.1 构建系统所用软件的选择 | 第15-16页 |
2.1.1 建模软件选择 | 第15页 |
2.1.2 虚拟引擎选择 | 第15页 |
2.1.3 数据库选择 | 第15-16页 |
2.2 3dsMax建模及其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2.2.1 多边形建模 | 第16页 |
2.2.2 二维转三维 | 第16-17页 |
2.2.3 面片建模 | 第17页 |
2.2.4 3dsMax建模的一般思路 | 第17页 |
2.3 Unity3d开发基础 | 第17-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智能制造仿真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20-24页 |
3.1 综合描述 | 第20页 |
3.1.1 系统定义 | 第20页 |
3.1.2 用户群体与特性 | 第20页 |
3.1.3 系统运行环境 | 第20页 |
3.2 系统功能需求 | 第20-22页 |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 | 第22页 |
3.3.1 性能需求 | 第22页 |
3.3.2 可扩展性需求 | 第22页 |
3.3.3 安全性需求 | 第22页 |
3.4 系统业务流程 | 第22-2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4章 智能制造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24-51页 |
4.1 系统模块设计 | 第24-25页 |
4.2 系统流程设计 | 第25-27页 |
4.3 模型设计 | 第27-31页 |
4.4 数据库设计 | 第31-33页 |
4.5 场景设计 | 第33-40页 |
4.5.1 3dsMax模型导入 | 第34页 |
4.5.2 模型渲染 | 第34-36页 |
4.5.3 光源设计 | 第36页 |
4.5.4 天空盒与地面 | 第36-38页 |
4.5.5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第38-39页 |
4.5.6 预制物体 | 第39页 |
4.5.7 刚体属性 | 第39页 |
4.5.8 碰撞检测 | 第39-40页 |
4.6 脚本设计 | 第40-50页 |
4.6.1 摄像机脚本设计 | 第40-42页 |
4.6.2 场景跳转脚本设计 | 第42页 |
4.6.3 皮带传输脚本设计 | 第42-43页 |
4.6.4 静态类脚本设计 | 第43页 |
4.6.5 自然时间流逝脚本设计 | 第43-45页 |
4.6.6 物体移动脚本设计 | 第45页 |
4.6.7 时间轴重构脚本设计 | 第45-5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功能测试和技术优化 | 第51-56页 |
5.1 各模块功能测试 | 第51-53页 |
5.1.1 主页面跳转测试 | 第51-52页 |
5.1.2 场景漫游模块测试 | 第52页 |
5.1.3 时间轴变换模块测试 | 第52页 |
5.1.4 生产情况仿真模块测试 | 第52-53页 |
5.1.5 生产数据展示模块测试 | 第53页 |
5.2 技术优化 | 第53-55页 |
5.2.1 建模优化 | 第53-54页 |
5.2.2 渲染优化 | 第54页 |
5.2.3 物理系统优化 | 第54页 |
5.2.4 脚本优化 | 第54-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6页 |
进一步工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