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导言 | 第12-1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2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五、论文结构 | 第16页 |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6-17页 |
| 一、见义勇为概述 | 第17-20页 |
| 二、见义勇为在民法上的性质 | 第20-28页 |
| (一)无因管理说 | 第20-23页 |
| 1.无因管理的概念 | 第20页 |
| 2.无因管理同见义勇为的相同点 | 第20-23页 |
| (二)防止侵害行为说和制止侵害行为说 | 第23-24页 |
| 1.防止侵害行为和制止侵害行为的概念 | 第23页 |
| 2.防止侵害行为说同制止侵害行为说的区别 | 第23-24页 |
| (三)正当防卫说和紧急避险说 | 第24-26页 |
| 1.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概念 | 第24-25页 |
| 2.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同见义勇为的区别 | 第25-26页 |
| (四)合同说 | 第26页 |
| (五)综合说 | 第26-28页 |
| 三、见义勇为赔偿责任承担问题 | 第28-37页 |
| (一)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28-30页 |
| 1.有侵害人的见义勇为行为 | 第28-30页 |
| 2.没有侵害人的见义勇为行为 | 第30页 |
| (二)见义勇为者受到的损害赔偿责任承担问题 | 第30-33页 |
| (三)见义勇为者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问题 | 第33-37页 |
| 1.见义勇为者对侵害人的损害 | 第33-34页 |
| 2.见义勇为者对第三人的损害 | 第34页 |
| 3.见义勇为者对被救助人的损害 | 第34-37页 |
| 四、我国见义勇为赔偿责任承担的法律规制及评析 | 第37-41页 |
| (一)我国目前对于见义勇为赔偿责任承担的法律规制 | 第37-38页 |
| (二)目前我国现有法律规制下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 1.见义勇为概念不清,含义模糊 | 第38页 |
| 2.见义勇为的责任承担问题上,法律没有明确的范围规定 | 第38-39页 |
| 3.见义勇为的法律适用存在争议 | 第39-41页 |
| 五、对于我国立法完善的构想 | 第41-43页 |
| 1.完善见义勇为制度要妥善处理同无因管理的关系 | 第41页 |
| 2.完善见义勇为制度要降低对见义勇为者注意义务的要求 | 第41-42页 |
| 3.完善见义勇为制度要建立多元化的救济体系 | 第42-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