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縮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5页 |
1.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1.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特性与危害 | 第14-15页 |
1.1.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理及相关因子 | 第15页 |
1.1.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疫苗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 脂多糖综述 | 第16-25页 |
1.2.1 大肠杆菌LPS的生物合成及编码基因 | 第16-20页 |
1.2.2 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转运过程 | 第20-22页 |
1.2.3 LPS相关基因缺失株 | 第22-23页 |
1.2.4 参与O抗原合成的基因及致病性研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LPS突变株的构建 | 第25-34页 |
2.1 材料 | 第25-26页 |
2.1.1 菌株 | 第25页 |
2.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第25-26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2 方法 | 第26-30页 |
2.2.1 菌株的培养 | 第26页 |
2.2.2 PCR引物设计 | 第26-28页 |
2.2.3 APEC O2 DE17菌株中waal,wzy和wzze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8页 |
2.2.4 waal,wzy和wzze突变株的构建 | 第28-30页 |
2.3 结果 | 第30-32页 |
2.3.1 DE17菌株中waal,wzy,wzze基因的克隆 | 第30页 |
2.3.2 waal,wzy,wzze基因突变株的鉴定 | 第30-31页 |
2.3.3 waal回复株的构建 | 第31-32页 |
2.4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LPS缺失株O抗原的鉴定 | 第34-41页 |
3.1 材料 | 第34-35页 |
3.1.1 菌株 | 第34页 |
3.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第34-35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3.2 方法 | 第35-37页 |
3.2.1 热凝集试验 | 第35-36页 |
3.2.2 血清型检测 | 第36页 |
3.2.3 waal LPS完整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 结果 | 第37-39页 |
3.3.1 细菌凝集试验 | 第37-38页 |
3.3.2 清型检测 | 第38页 |
3.3.3 waal对LPS完整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waal基因缺失株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41-51页 |
4.1 材料 | 第41-42页 |
4.1.1 菌株 | 第41页 |
4.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第41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42页 |
4.2 方法 | 第42-43页 |
4.2.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2页 |
4.2.2 运动性测定 | 第42页 |
4.2.3 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 | 第42页 |
4.2.4 细胞黏附与入侵试验 | 第42-43页 |
4.2.5 环境耐受力检测 | 第43页 |
4.2.6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 | 第43页 |
4.3 结果 | 第43-48页 |
4.3.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3-44页 |
4.3.2 运动性检测 | 第44-45页 |
4.3.3 半数致死量测定 | 第45页 |
4.3.4 细胞黏附入侵检测 | 第45-46页 |
4.3.5 环境耐受力检测 | 第46-47页 |
4.3.6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 | 第47-48页 |
4.4 讨论 | 第48-51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