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2.1 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2.1.1 生态风景林 | 第17-18页 |
2.1.2 城市森林 | 第18页 |
2.1.3 城市生态风景林效益 | 第18-20页 |
2.1.3.1 生态效益 | 第18-19页 |
2.1.3.2 景观效益 | 第19页 |
2.1.3.3 经济效益 | 第19-20页 |
2.1.3.4 文化效益 | 第20页 |
2.2 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20-23页 |
2.2.1 国际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3 生态风景林规划设计研究 | 第23-32页 |
3.1 有关基础理论 | 第23-28页 |
3.1.1 城市森林生态学理论 | 第23-24页 |
3.1.1.1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 | 第23页 |
3.1.1.2 生态平衡理论 | 第23-24页 |
3.1.1.3 植物群落演替理论 | 第24页 |
3.1.1.4 生态适应性及生态位理论 | 第24页 |
3.1.1.5 森林生态学原理应用 | 第24页 |
3.1.2 生物多样性理论 | 第24-25页 |
3.1.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5页 |
3.1.4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3.1.5 城市生态学理论 | 第26页 |
3.1.6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26-28页 |
3.2 规划设计原则 | 第28-31页 |
3.2.1 总体规划原则 | 第28-29页 |
3.2.1.1 系统优化原则 | 第28页 |
3.2.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8页 |
3.2.1.3 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原则 | 第28页 |
3.2.1.4 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 第28页 |
3.2.1.5 科学性原则 | 第28-29页 |
3.2.1.6 经济性原则 | 第29页 |
3.2.2 绿化植物选择原则 | 第29-30页 |
3.2.2.1 适地适树 | 第29页 |
3.2.2.2 生态功能优先 | 第29页 |
3.2.2.3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 | 第29页 |
3.2.2.4 生态经济原则 | 第29-30页 |
3.2.2.5 生物多样性原则 | 第30页 |
3.2.3 植物配置原则 | 第30-31页 |
3.2.3.1 整体性原则 | 第30页 |
3.2.3.2 稳定性原则 | 第30页 |
3.2.3.3 自然性原则 | 第30页 |
3.2.3.4 文化原则 | 第30-31页 |
3.3 规划技术方法 | 第31-32页 |
3.3.1 规划内容 | 第31页 |
3.3.1.1 基础资料的收集和背景分析 | 第31页 |
3.3.1.2 规划目标定位 | 第31页 |
3.3.1.3 规划理念和原则 | 第31页 |
3.3.1.4 发展思路 | 第31页 |
3.3.1.5 功能布局规划 | 第31页 |
3.3.1.6 土地利用规划 | 第31页 |
3.3.1.7 工程概预算及评价 | 第31页 |
3.3.2 营造技术 | 第31-32页 |
4 实践研究——以淄博市张店区生态风景林规划为例 | 第32-55页 |
4.1 张店区区域现状 | 第32-34页 |
4.1.1 自然概况 | 第32-33页 |
4.1.1.1 气候条件 | 第32页 |
4.1.1.2 地形地貌 | 第32-33页 |
4.1.1.3 土壤 | 第33页 |
4.1.1.4 水文 | 第33页 |
4.1.1.5 植被 | 第33页 |
4.1.2 森林资源 | 第33-34页 |
4.1.3 交通运输 | 第34页 |
4.1.4 经济条件 | 第34页 |
4.2 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 | 第34-36页 |
4.2.1 优势条件 | 第34-35页 |
4.2.2 限制因素 | 第35-36页 |
4.3 张店区生态风景林规划总论 | 第36-38页 |
4.3.1 规划期限与范围 | 第36页 |
4.3.2 规划依据 | 第36页 |
4.3.3 指导思想 | 第36页 |
4.3.4 规划原则 | 第36-37页 |
4.3.5 规划目标 | 第37页 |
4.3.5.1 总体目标 | 第37页 |
4.3.5.2 具体目标 | 第37页 |
4.3.6 规划总体思路 | 第37-38页 |
4.4 张店生态风景林总体布局结构 | 第38页 |
4.5 张店区生态风景林分区规划 | 第38-52页 |
4.5.1 生态林体系规划 | 第38-42页 |
4.5.1.1 树种选择 | 第39页 |
4.5.1.2 道路生态廊道规划 | 第39-41页 |
4.5.1.3 水系生态廊道规划 | 第41页 |
4.5.1.4 生态节点 | 第41-42页 |
4.5.2 风景林体系规划 | 第42-46页 |
4.5.2.1 新区中心公园 | 第42-43页 |
4.5.2.2 黄土崖湿地生态观光公园 | 第43-44页 |
4.5.2.3 张店河口湿地休闲公园 | 第44-45页 |
4.5.2.4 三处城区休闲绿地 | 第45页 |
4.5.2.5 黑铁山多元生态中心 | 第45-46页 |
4.5.2.6 炒米山森林休闲中心 | 第46页 |
4.5.3 经济林体系规划 | 第46-52页 |
4.5.3.1 两新优——杂交杏李、树莓 | 第47页 |
4.5.3.2 两用材——速生杨、美国竹柳 | 第47-49页 |
4.5.3.3 六核心——核桃、柿子、香椿、仁用杏、银杏、枣 | 第49-52页 |
4.5.3.4 其他经济树种 | 第52页 |
4.6 效益分析 | 第52-53页 |
4.6.1 生态效益 | 第52-53页 |
4.6.2 经济效益 | 第53页 |
4.6.3 社会效益 | 第53页 |
4.7 投资概算 | 第53-55页 |
4.7.1 概算依据 | 第53页 |
4.7.2 投资测算 | 第53-55页 |
5 结论与创新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页 |
5.2 创新点 | 第55-56页 |
5.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76页 |
附录一 生态林体系规划树种特性表 | 第63-74页 |
附录二 各乡镇经济林布局规划图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