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个人信息的一般分析 | 第12-19页 |
第一节 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2-13页 |
一、“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 | 第12-13页 |
二、“个人信息”与“个人资料” | 第13页 |
第二节 个人信息的界定 | 第13-16页 |
一、个人信息的概念 | 第13-15页 |
二、个人信息的法律特征 | 第15-16页 |
第三节 个人信息的权利性质 | 第16-19页 |
一、所有权客体说 | 第16-17页 |
二、隐私权客体说 | 第17页 |
三、一般人格权客体说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比较法考察 | 第19-31页 |
第一节 国际组织或机构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 第19-20页 |
一、联合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 | 第19-20页 |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 | 第20页 |
第二节 域外典型国家和地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 第20-28页 |
一、德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 第20-23页 |
二、美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 第23-25页 |
三、日本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 | 第25-26页 |
四、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 | 第26-27页 |
五、我国台湾地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域外典型国家和地区个人信息保护比较分析 | 第28-31页 |
一、立法模式 | 第28-29页 |
二、权利基础 | 第29页 |
三、基本原则 | 第29-30页 |
四、监督机制 | 第30页 |
五、法律责任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民事立法思考 | 第31-42页 |
第一节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民事立法现状 | 第31-33页 |
一、《民法通则》的规定 | 第31页 |
二、《侵权责任法》的规定 | 第31-32页 |
三、其他规定 | 第32页 |
四、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民事立法构想 | 第33-42页 |
一、明确“折衷式”的立法模式 | 第33页 |
二、明确个人信息权的私法属性 | 第33-35页 |
三、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35-37页 |
四、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督机制 | 第37-38页 |
五、明确侵害个人信息的民事责任 | 第38-41页 |
六、引入个人信息保护的集团诉讼机制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